
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宋 人有請為 燕王 以棘刺之端為母猴者,必三月齋,然後能觀之, 燕王 因以三乘養之。右禦、冶工言王曰:‘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齋。今知王不能久齋以觀無用之器也,故以三月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王因囚而問之,果妄,乃殺之。” 韓非 本用以諷刺說客。後以“刻棘”比喻治學的艱辛。 清 沉炯 《書懷》詩:“草《玄》字字翻成白,刻棘年年未類猴。” 嚴複 《原強》:“刻棘之業雖苦,市駿之賞終虛。”
“刻棘”是一個源自古代寓言的詞語,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解釋如下:
出處與典故
該詞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事中,宋人聲稱能用棘刺(酸棗樹的尖刺)雕刻母猴,需燕王齋戒三月後方能觀看,實為謊言。韓非子借此諷刺空談無實的說客,後引申為治學需克服艱難、腳踏實地。
詞義演變
單字解析
現代使用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形容鑽研學問的刻苦精神,如“刻棘之功”。
總結來看,“刻棘”通過寓言故事,從諷刺虛浮演變為褒揚治學艱辛的象征,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務實精神的推崇。
刻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刀刃部和木部。部首刀刃部表示刻削、切割的意思,木部表示與木材相關的意思,這暗示了在木材上刻削刻痕的意思。
刻棘的拆分筆畫為9畫,刀刃部4畫,木部5畫。
刻棘來源于古代漢字,是一種書面語言的形式。在繁體字中,刻棘用「刻極」來表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不規範統一,所以刻棘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将刻棘寫為「刻橘」。
以下是刻棘的例句:
1. 他用刀在木頭上刻棘,做出了一個精美的木雕。
2. 這塊木闆上有隱隱的刻棘,看上去很有韻味。
1. 刻刀:用于刻削的刀具。
2. 棘手:形容問題或局勢非常複雜或困難。
3. 刻苦:形容勤奮努力,不畏艱難。
1. 刻痕:指被刻削後留下的印記。
2. 摳字:指用刻刀刻寫字迹。
1. 光滑:與刻棘相對,指表面沒有任何凹凸或刻痕。
2. 順利:與刻棘的困難相對,指事情進行得流暢、順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