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劍鏌鋣、幹将的并稱。《莊子·達生》:“復讎者不折鏌幹。” 王先謙 集解:“鏌邪、幹将。” 明 徐渭 《哭李子》詩:“紫氣鏌幹埋不得,青楓刺繡任成灰。”
“镆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镆幹”是古代兩把著名寶劍“镆铘”(又作莫邪)與“幹将”的合稱。二者均為春秋時期鑄劍師幹将、莫邪夫婦所鑄,被視為神兵利器,常被并提以代指寶劍。
文化象征
镆铘與幹将的傳說流傳廣泛,常與忠貞、犧牲精神關聯。例如,傳說中莫邪為鑄劍投身爐火,賦予劍靈性,這一故事強化了“镆幹”的文化内涵。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莊子》及明代詩詞集等文獻。
镆幹(mò gā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書法中的一種技巧或風格,即流暢而有力的筆墨運用。
镆幹的部首是金字旁(钅),其中包含11個筆畫。
镆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最初用于形容筆畫飽滿、書法流利的特點。镆幹一詞形象地描繪了書法作品中筆墨的豐富和生動。
镆幹的繁體形式為鏌幹。
在古代,镆幹以金字旁為部首,底部使用長橫撇畫出钅字旁,上部有兩個撇。整個字形看起來像是一個流暢的橫筆滑過紙面的樣子。
他的書法字迹非常镆幹,給人一種力量而不失美感的印象。
1. 镆幹字體:指書法作品中使用镆幹技法所創作的字體。
2. 镆幹墨迹:指書法作品中用镆幹風格書寫的漢字墨迹。
1. 筆力雄健:形容書法作品中線條飽滿有力。
2. 字形流暢:指書法作品中字形的線條流動自然。
1. 筆法生硬:形容書法作品中線條剛硬、不流暢。
2. 筆力虛弱:指書法作品中線條顯得柔弱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