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童的意思、孺童的詳細解釋
孺童的解釋
兒童。《晉書·文苑傳·曹毗》:“今子少睎冥風,弱挺秀容,奇發幼齡,翰披孺童。”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诔》:“十六王子,孺童先覺。”
詞語分解
- 孺的解釋 孺 ú 小孩子,幼兒:孺子。孺慕(幼童對父母的愛慕,泛指深摯的敬愛或仰慕)。孺子牛。婦孺皆知。 筆畫數:; 部首:子; 筆順編號:
- 童的解釋 童 ó 小孩子:兒童。童工。童謠。童話。童心。童趣。童真。 舊時未成年的仆人:書童兒。 沒有結婚的:童男。童女。童貞。 未長成的:童牛(沒長角的小牛)。 秃:童山。頭童(喻人秃頂,如“童童齒豁”)。
專業解析
孺童
“孺童”為漢語複合詞,由“孺”與“童”二字構成,泛指年幼的孩童,尤指天真純樸的兒童或少年。以下從權威典籍角度分述其意:
一、單字釋義
-
孺(rú)
- 本義:幼兒、幼子。《說文解字》釋:“孺,乳子也。”段玉裁注:“子初生而乳哺之,曰孺。”
- 引申義:
- 親睦、依戀(如“孺慕”);
- 稚弱、幼小(如“孺弱”)。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
童(tóng)
- 本義:未成年男子。《說文解字》:“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後泛指未冠的少年兒童。
- 特征:
- 未冠發(古代兒童發式);
- 引申為“幼稚”“樸拙”(如“童真”)。
來源:《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二、複合詞“孺童”釋義
-
核心含義:
- 年幼孩童: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強調其天真無邪、不谙世事的特質。
例:《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隱之心。”此處“孺子”與“孺童”意近。
來源:《孟子》(戰國孟轲)
-
佛教文化中的特殊用法:
- 文殊菩薩化身:漢傳佛教中,“孺童”為文殊師利菩薩(Manjusri)的别稱,象征智慧如童子般純淨無染。
例:《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載文殊“身如童子,五髻冠頂”,故稱“孺童菩薩”。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權威典籍佐證
-
《漢語大詞典》:
“孺童:幼童;童子。”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
“孺:兒童;幼小。童:兒童。‘孺童’連用,指年幼者。”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四、現代語義延伸
- 文學意象:常見于詩詞中,喻指純真赤子之心(如魯迅《社戲》以“童稚”抒懷)。
- 文化象征:儒家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孺童成為仁愛關懷的對象。
“孺童”既指實體意義的幼童,亦承載文化中對純真、智慧的理想化投射,其釋義兼具語言學規範與曆史語境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孺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指兒童或幼童,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義拆分:
- 孺(rú):本義為“幼兒”,如《孟子》中“孺子可教”即指年幼可塑的孩子。
- 童(tóng):泛指未成年的孩子,如“牧童”“書童”。
- 組合後,“孺童”強調年幼的孩童,常見于古典文獻。
-
文獻例證:
- 《晉書·文苑傳·曹毗》:“今子少睎冥風,弱挺秀容,奇發幼齡,翰披孺童。”
- 南朝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诔》:“十六王子,孺童先覺。”
二、使用語境
- 古典文學:多用于描述年幼聰慧或具有潛質的孩子。
- 佛教經典:部分文獻中引申為“具有佛性智慧的少年”,如謝靈運文中的“孺童先覺”。
三、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童子、幼童、孺子。
- 關聯詞:孺慕(指孩童對父母的依戀)、黃口孺子(謙稱年幼無知)。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謝靈運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榮棒棰猜畏逞亂慈雲殂殁撮箕旦種暮成東漢通俗演義東圃堵口風恬浪靜浮橋和國阖門魂出見幾而作檢曬記疏九丑君疇龛廟累計犂然柳眼梅腮籠肉龍骧蠖屈馬刺蒙特卡洛麋脯幕次泥塗牛湩派發片面匹合牆東氣沖牛鬥輕肆跂行喙息饒美任木升帳石窦使署霜锷稅屦擡颏剔抉銅靛童耋痛愧頽發外寬内忌烏蠋下得顯患校怨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