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逸民傳·逢萌》:“ 君公 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牆東 王君公 。’”後因以“牆東”指隱居之地。 北周 庾信 《和樂儀同苦熱》:“寂寥人事屏,還得隱牆東。” 唐 王維 《登樓歌》:“執戟疲於下位,老夫好隱兮牆東。” 宋 黃庭堅 《次韻謝公定王世弼贈答二絕句》之二:“ 王 謝 風流看二妙,病夫直欲卧牆東。” 明 夏完淳 《避地》詩之三:“滄浪何地穩?晞髮問牆東。”
“牆東”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文學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牆東”指代隱居之地,源于《後漢書·逸民傳·逢萌》中的記載。東漢時期,王君公在亂世中選擇隱居,靠在牆東邊做牛儈(買賣牛的中間人)維持生計,時人評價他“避世牆東王君公”。自此,“牆東”成為隱逸生活的象征。
古代文人常以“牆東”表達隱居志向或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牆東”承載了中國古代士人“隱于市”的哲學思想,通過曆史人物王君公的故事,将具體地點抽象為精神歸宿的符號。這一詞彙在古典文學中具有深遠影響,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大隱于市”境界的推崇。
《牆東》一詞指的是文化牆的東面,也常隱喻為偏遠貧困地區。在中國文化中,東面被視為陰暗、貧窮、不發達的象征。
《牆東》的拆分部首是“土”,總共由10筆組成。
《牆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楊繼盛的小說《西遊記》中,被用來形容西邊牆壁的陰暗面。在繁體字中,牆東對應的寫法為「墻東」。
古代漢字中,《牆東》一詞的寫法為「牆東」。
1. 在我們城市的牆東,貧困和失業問題依然嚴重。
2. 她的家庭住在牆東,經濟條件很艱難。
1. 組詞:牆頭、牆壁、東方
2. 近義詞:貧困區、偏遠地區
3. 反義詞:繁榮地區、城市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