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捶打用的木棒。多在洗衣時用以捶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説聲未了,早跑出四五個鴉頭,手裡都拿着門閂棒棰,打将出來。”
(2).方言。指人參。《東北人民抗日歌謠·早把鬼子打回東洋去》:“小妹妹,小妹妹,咱倆上山挖棒棰……咱們的棒棰多麼好,吃了渾身長力氣。” 大群 《小礦工》:“我聽說他在二十歲那年,一怒把蒙奸住的蒙古包,給縱火燒掉了,跑到山裡挖‘棒棰’,後來就參加了抗 日 。”
棒棰是漢語中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内涵的名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與形制特征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棒棰指“長約一尺、兩端稍粗的圓木棒,用于捶打衣物”,其形制特征為圓柱體,表面光滑無棱角,多選用硬木材質以增強耐用性。
曆史功能演變
《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文獻《農政全書》,原指搗衣工具。明清時期隨紡織業發展,棒棰成為染布工藝中拍打布匹的核心器具,這一功能在《天工開物·彰施》中有詳細記載。
方言特殊含義
在東北官話中,棒棰衍生出特殊語義。《東北方言詞典》标注其可形容“處事笨拙之人”,如俗語“山參長得像棒棰——再靈也是根槌”,此處通過類比手法形成隱喻表達。
民俗文化象征
民俗學者王世襄在《中國傳統器具研究》中指出,棒棰在婚俗中具有驅邪納吉功能。山東膠東地區新娘陪嫁品中必備紅漆棒棰,取其“捶(諧音‘催’)生貴子”的吉祥寓意。
“棒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指捶打衣物用的木棒,通常用于洗衣時敲打衣物以去除污漬。這一用法在傳統生活中較為常見,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的“門闩棒棰”即為此類工具。
在東北等地方言中,可代指人參。例如民間歌謠中“挖棒棰”即指采挖人參(如:“小妹妹,咱倆上山挖棒棰……”)。
形容某人在某領域一竅不通或性格愚鈍,類似“外行”“呆闆”的貶義表達。例如:“他在編程方面是個棒棰。”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文學實例,可參考來源。
抱枝拾葉杯酒言歡碧海青天愎谏燦熳殘削常例車軌除命村墟丹霍撣援倒挫道要袛裯丁賦煅粉端直堕祭罰科翻譯官鳳語紛至踏來鴻麗懷戀護岸林誨問戒驕戒躁靜寄寄坐孔席不適坤角爛汗禮祠靈衣曼煖明目母愛墓生兒昵比牛米牛牲旁聽沛廷濆濞歉绌乞祠棄之敝屣任咎軟肥濡迹上将視瞻鼠盜狗竊水浴私房錢天文生伍胥潮諧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