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博雅淳正的師傅。舊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房玄齡大有譽》:“ 房玄齡 幼稚日, 王通 説其文,謂:‘此細眼奴,非立忠志則為亂賊,輔帝者則為儒師。’綽有大譽矣。”
(2). 元 明 時稱官學的教官。《續文獻通考·學校四》:“凡儒師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州置之;命於禮部及行省與宣慰司者,曰學正、山長、學録、教諭,州、縣及書院置之。”
“儒師”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儒家學派導師 指儒家思想的權威學者或教育者,如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該詞核心由“儒”(儒家學派)和“師”(導師)構成,強調對儒學傳承的指導作用。
曆史特定稱謂 • 唐代指博學正直的學者,如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房玄齡被評價為“輔帝者則為儒師”; • 元明時期成為官學教官職稱,如《續文獻通考》記載儒師包括教授、學正等職位,分屬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
現代延伸含義 當代語境中可泛指儒學研究者,或用于文學創作标題(如網絡小說《儒師》),但此用法非主流。
注:不同曆史階段的具體指代需結合文獻語境判斷,主要權威解釋集中于儒家導師和古代教育官職兩類。
儒師(rú shī)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拆分後,儒(rú)由人(人 rén)和兒(兒 ér)兩個部首組成,共6個筆畫;師(shī)由帀(帀 zī)和 品(品 pǐn)兩個部首組成,共10個筆畫。
儒師一詞最早見于《戰國策·晉策一》中:“敝邑有逐臧儒師者。”意為“我城有一位姓逐的人,是一位舜的後代,同時也是一位聰明睿智的老師。”可以看出,儒師早期是指傳授儒家學說的師者。
儒家學說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思想流派,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倫理觀念。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包括仁愛、義理、禮儀、智慧等。因此,儒師通常被視為儒家學說的傳承者和教導者。
在繁體字中,儒師分别為「儒師」。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楷書中,“師”字的「的」部分可能會寫成扌,而“儒”字則以「茹」為本字,「需」為會意形,「十八攸茹首也」。
1. 他是一位著名的儒師,培養了許多學生,為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2. 我們應該向儒師學習,弘揚傳統文化。
3. 這位年輕的儒師才華出衆,為人敬業,備受學生喜愛。
1. 組詞:儒學(rú xué)、儒家(rú jiā)、儒教(rú jiào)。
2. 近義詞:學師、導師、師長。
3. 反義詞:學生、徒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