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稱未開化的南方少數民族。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齊 有宦者内參 田鵬鸞 本蠻人也。” 清 李漁 《風筝誤·堅壘》:“呀!把尊神拜仰,威靈庇遠方,恕蠻人愚蠢,免降災殃。”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而一面又坦然地放火殺6*人,奸6*淫擄掠,做着雖蠻人對于同族也還不肯做的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蠻人漢語 快速查詢。
“蠻人”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含義隨曆史、文化語境的變化而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最初指中國南方未開化的少數民族,如《顔氏家訓》中提到的“田鵬鸾本蠻人也”()。古代中原王朝将四方民族分為“北狄、西戎、南蠻、東夷”,“蠻”特指南方族群()。
對粗魯、野蠻之人的泛指
衍生為對行為粗野、不講禮儀者的貶稱,例如“蠻不講理”()。這種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如魯迅曾用“蠻人”批評暴力行徑()。
從地理标籤到階級劃分
元朝時期,“蠻人”被用作社會等級符號,指代原南宋統治下的南方漢人,列為四等人中的最底層()。
跨文化比較
在歐洲中世紀,“蠻人”指非羅馬文明的外族,如哥特人、日耳曼人等(),與中國古代的用法形成文化呼應。
貶義與偏見
現代多用于批評不通情理、固執魯莽的行為,如“又蠻又蠢”形容難以溝通的人()。需注意此詞帶有曆史歧視色彩,需謹慎使用。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如“生番”,反義詞則需結合語境,如“文明人”()。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據,可參考《顔氏家訓》《周禮》等古籍,或現代研究如、4、5中的例證。
蠻人是一個詞語,用來形容原始野蠻、未開化的人或部落。它通常用來指代那些生活在較為落後、文化水平較低的地區的人群。
蠻字由昆蟲旁(蟲)和言旁(言)組成,其中言為4畫,蟲為6畫,所以總筆畫為10。
“蠻”字最早的意思是指水中的蟲,後來引申為象征未開化的人群。這個詞在古代中國被常常用來稱呼朝鮮、越南、南洋等地區的居民。
蠻(繁體字)
古代的“蠻”字寫作“釩”或“貔”。
1. 他們居住在偏遠山區,被稱為蠻人。
2. 這個部落的蠻人沒有接觸過現代科技。
3. 我們應該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蠻人。
1. 蠻荒:指荒涼、野蠻的地方。
2. 蠻族:指原始部落,也可以用來泛指未開化的民族。
3. 蠻橫:形容态度粗暴、不講理。
野蠻、未開化、原始、粗魯
文明、開化、文明人、文明社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