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壞。《後漢書·黨锢傳·李膺》:“時朝廷日亂,綱紀穨陁。”
“頹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頹陁”意為崩壞、衰敗,多用于描述制度、綱紀或建築的坍塌、敗壞狀态。例如《後漢書·黨锢傳·李膺》中“綱紀穨陁”即指朝廷法度崩壞。
《後漢書》例句“時朝廷日亂,綱紀穨陁”中,“頹陁”生動刻畫了東漢末年政治秩序的瓦解。
《頹陁》一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味着疲憊、衰弱、衰落的狀态。
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頹”和“陁”。
“頹”字的部首是“頁”,由“車”和“頁”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陁”字的部首是“阜”,由“馬”和“阜”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頹陁”一詞的來源于《漢書·濟南杜對賈誼傳》:“治人苟頹陁,諸化猶困極。”
相應的,繁體字形為「頹陁」。
在古時候,漢字“頹陁”的寫法并沒有太多變化,基本上保持了現代的形狀。古籍中的記載顯示,古人寫漢字時,使用的筆畫和現在基本相同。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這個國家經曆了長時間的戰亂,現在已經陷入了一片頹陁的狀态。
2. 他長時間的工作壓力使他的身體變得頹陁不堪。
3. 這個公司經營不善,已經開始出現了頹陁的迹象。
組詞方面,與“頹陁”相關的詞語有:“頹喪”、“頹靡”。
近義詞有:“頹敗”、“衰退”。
反義詞有:“興盛”、“繁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