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期的意思、負期的詳細解釋
負期的解釋
失期。 明 馮夢龍 《情史·情報·珍珠衫》:“既去,數日不至。一日雨中,媪來曰:‘老身愛女有事,數日奔走,負期。’”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期的解釋 期 ī 規定的時間,或一段時間:定期。限期。期限。學期。 量詞,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期。 盼望,希望:期望。期冀。期盼。期待。 限度:“征斂無期求索無度”。 必,決定:“期死,非勇也”。 〔
網絡擴展解釋
“負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負期”指失期、未按時履行約定,即因故未能遵守時間承諾或錯過約定的期限。其核心含義與“違約”“延誤”相關。
二、詳細解析
-
詞義構成
- “負”:本義為“背負”,引申為“違背、辜負”;
- “期”:指約定的時間或期限。
組合後表示“違背約定的時間”。
-
古典文獻用例
明代馮夢龍《情史·珍珠衫》中記載:“老身愛女有事,數日奔走,負期。”此處“負期”指因故未能按時赴約。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突發情況或客觀原因導緻無法履行時間承諾,例如:“項目進展受阻,團隊恐将負期。”
三、可能的其他解釋
有少數資料(如)提到“負期”作為成語表示“不順利的時期”,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失期”含義為主。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情史類略》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期(fù qī)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種含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蔔”字旁,右邊是“月”字旁。負期共有7畫。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一個解釋是指日子過得很快,眨眼即逝。它也有表示時間上的延遲、推遲的意思。在繁體漢字中,負期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負期在古代的寫法是“負期”。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顯示了漢字書寫的演變過程。在現代,我們已經習慣了簡化字,并使用現代中文進行溝通。
以下是一些關于負期的例句:
1. 這個假期負期過得飛快。
2. 他的遲到負期了我好幾個鐘頭。
3. 在等待的過程中,我感覺時間負期了。
負期可以和其他詞語組成複合詞,例如:
1. 負期未:指時間過得非常快。
2. 負期限:表示違反約定的時間限制。
負期的近義詞可能包括推遲、延期。而相反地,提前可以被看作是負期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