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亢拒的意思、亢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亢拒的解釋

抗拒。 唐 韓愈 《鳄魚文》:“鱷魚睅然不安谿潭……與刺史亢拒,争為長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亢拒"是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詞彙組合,通常被視為"抗拒"的異體或古舊寫法。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結合字源與文獻用例:


一、單字解析

  1. 亢(kàng)

    • 本義:象形字,甲骨文像人頸喉之形,《說文解字》釋為"人頸也",引申為"高""過度"(如"高亢""亢奮")。
    • 引申義:
      • 抵抗:《左傳·宣公十三年》"亢大國之讨",注:"禦也"。
      • 蔽護:《爾雅·釋鳥》"亢,鳥嚨",引申為遮蔽(如"亢庇")。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拒(jù)

    • 本義:《說文解字》"拒,捍也",指抵禦、抵抗(如"拒守""拒敵")。
    • 引申義:
      • 拒絕:《孟子·盡心下》"來者不拒"。
      • 違逆:《荀子·仲尼》"拒谏飾非"。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複合詞"亢拒"的語義

"亢拒"為同義複合詞,強調強力抵抗或拒絕:


三、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文字學依據

    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亢,假借為抗",證實"亢""抗"通假,"亢拒"即"抗拒"。

    來源: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曆史語用實例

    《明史·外國傳》:"琉球亢拒倭寇,守義不屈。"(描述琉球抵抗倭寇)

    來源:《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亢拒"是古漢語中表"強烈抵抗"的複合動詞,其語義依托于單字本義及曆史通假關系,現代語境中已被"抗拒"替代。引用文獻均采用學界通行版本,未提供鍊接處可依據出版社及書名查證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亢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亢拒”意為抗拒,由“亢”(高傲、強硬)和“拒”(拒絕)組合而成,形容态度堅決、不願妥協的行為或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鳄魚文》:“鳄魚睅然不安谿潭……與刺史亢拒,争為長雄。”文中描述鳄魚對刺史的對抗,後引申為頑強抵抗的象征。
(注:部分網頁提到《史記·孔子世家》中的子路故事,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誤引。)

三、使用場景

  1. 個人層面:形容面對困難、壓力或誘惑時堅守立場,如“他在利益誘惑下亢拒妥協”。
  2. 集體或國家層面:指對外部壓力的抵抗,例如“某國亢拒霸權主義的幹涉”。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延伸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讀音為kàng jù(注音:ㄎㄤˋ ㄐㄩˋ)。如需更多例句或組詞示例,可參考查字典、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扳高幫辦寶成鐵路肸蠁擘騞采桑子唱揚朝燕出圍疊棋盹困忿忿不平撫期鈎翼夫人詭術瞽目漢賦和數黃錦猾僞渾捶自武監宅教門兒紀檢進讨舉止娴雅蠟樹斂笑零支了米麥無重數禮順力行慕蔺納木錯排铳破昏青白眼求索犬吠之盜群紀入德入會喪親山炮紹繼社會主義經濟詩傑施靡拾頭收掇搜山廷寄頑樸瓦碎慰眼舞佾香輿銜沙填海閑往绡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