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清君側的意思、清君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清君側的解釋

[rid the emperor of “evil” ministers]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因以“清君側”謂清除君主身旁的壞人。也指王國或藩鎮起兵反對朝廷的一種政治鬥争手段

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新唐書·仇士良傳》

清君側。——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詳細解釋

謂清除君王身邊的奸臣。語本《公羊傳·定公十三年》:“ 晉 趙鞅 取 晉陽 之甲,以逐 荀寅 與 士吉射 。 荀寅 與 士吉射 者,曷為者也?君側之惡人也。此逐君側之惡人。” 唐 李商隱 《有感》詩:“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清君側,走檄文,雄兵義旗遮路塵。”按,曆史上清君側常被作為反對朝廷或中央政權的政治鬥争手段。如 漢 吳王 劉濞 勾結六個同姓王,以清君側為旗幟,借誅 晁錯 為名,發動了 吳 楚 七國之亂。見《史記·吳王濞列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清君側”是中國古代政治鬥争中常見的口號,其字面含義是“清除君主身邊的奸臣”,但實際常被用作叛亂或權力争奪的借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字面含義
    源自《公羊傳·定公十三年》“逐君側之惡人”,指臣子以“維護君主權威”為名,清除其身邊的親信或奸佞之臣。該詞最初帶有正義色彩,例如唐代仇士良曾言:“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2. 政治實質
    曆史上,“清君側”多成為藩王或權臣起兵反叛的借口。例如西漢“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以“誅晁錯”為名發動叛亂;明代朱棣亦以“清君側”為由發動靖難之役。正如今日頭條分析:“‘清君側’的目的永遠不是‘清’,而是‘君’”。

二、曆史典故與運用

  1. 典型案例

    • 西漢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最早的“清君側”事件,吳楚聯軍宣稱讨伐漢景帝寵臣晁錯。
    • 唐代甘露之變:宦官仇士良以“清君側”之名屠殺朝臣,實為鞏固自身權力。
  2. 成敗對比
    據曆史記載,中國曆史上四次大規模“清君側”僅一次成功(朱棣靖難之役),印證其本質是高風險政治博弈。

三、成語屬性

四、文學引用

唐代李商隱在《有感》詩中寫道:“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既反映該詞的曆史淵源,也暗喻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感慨。

“清君側”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政治話語體系産物,其名義上的道德正當性與實際權力鬥争形成鮮明對比,成為解讀王朝更疊與權力博弈的關鍵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清君側

《清君側》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安撫君主,使其不為邪惡事物所侵擾”。該詞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清”、“君”和“側”。下面詳細介紹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清》字,其部首為“水”,總共12個筆畫。

拆分《君》字,其部首為“口”,總共7個筆畫。

拆分《側》字,其部首為“亻”,總共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清君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宦官制度。宦官是中國古代帝王家的男性奴仆。他們負責管理皇帝的後宮,有時甚至具有很大的權力。因為宦官有時會利用自己的地位來為非作歹,甚至幹涉國家大事,因此需要清君側來安撫君主,使其不受宦官等惡勢力的影響。

《清君側》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清君側》中的字為例:

《清》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㓅”。

《君》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ꝏ”。

《側》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側”。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清君側》的例句:

1. 國家的官員應該清君側,為君主排除後顧之憂。

2. 古代的宦官常常利用權勢,需要有人來清君側。

3. 每位大臣都應該清君側,确保君主的決策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相關的組詞有清官、側身。

近義詞有安邦定國、正人君子。

反義詞有複古保守、離心離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