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绅的意思、儒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绅的解释

犹缙绅。 宋 余靖 《送李廷评知福清县》诗:“世阀茂儒绅, 闽甌 宠命新。” 宋 范仲淹 《谢许让观察使守旧官表》:“臣且惧且喜,不知所为……喜者以不夺稽古之志,而復被儒绅。”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公忠扶士气,卑牧接儒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绅,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兼具儒家学者身份与士绅阶层地位的人士。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词义构成与核心身份:

    • 儒:指儒家学者、读书人,精通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是文化的传承者和道德的表率。他们通常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
    • 绅:原指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后引申为有官职、功名或地方声望的士大夫阶层,即“士绅”或“乡绅”。他们是地方社会的精英,拥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和社会威望,常参与地方事务管理、教化乡里、调解纠纷等。
    • 儒绅:因此,“儒绅”指的就是那些拥有儒家学者身份(功名、学识)同时又属于地方士绅阶层的人。他们是“亦儒亦绅”的地方精英,集知识、道德、财富、声望和地方权力于一身。
  2. 社会角色与功能:

    • 文化传承者:作为儒家学者,他们是地方上主要的文教力量,兴办教育(如私塾、书院)、主持礼仪(如祭祀、婚丧)、维系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 地方治理参与者:作为士绅,他们虽非正式官僚体系成员,但在地方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协助官府征税、维持治安、兴修水利、赈济灾荒等,是官民之间的桥梁。
    • 社会领袖与仲裁者:凭借其学识、道德威望和财富,儒绅在乡里具有崇高地位,常作为地方领袖调解邻里纠纷、主持公益事业、维护地方秩序。
    • 道德楷模:儒家强调“修身”为本,儒绅被期望成为地方社会的道德榜样,其言行对乡风民俗有重要影响。
  3. 历史背景与演变:

    • 儒绅阶层在明清时期尤为兴盛和典型,这与科举制度的完善、士绅阶层的壮大以及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模式密切相关。
    • 他们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四民结构中的顶层(“士”),是维系帝国基层社会稳定的关键力量。
    • 随着清末科举废除(1905年)和近代社会变革,传统的儒绅阶层逐渐衰落和转型。

“儒绅”一词精准地概括了中国帝制晚期(尤其明清)地方社会中一类核心精英群体。他们既是饱读诗书、传承儒家道统的学者(儒),又是拥有功名、财富和威望,实际参与并主导地方事务的领袖(绅)。他们是知识、权力、财富与道德在地方层面的结合体,在文化教育、地方治理和社会秩序维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儒绅”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区分:

一、古代含义(核心释义)

  1. 基本定义
    指代古代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或文人群体,即通晓儒家经典、兼具学识与社会地位的群体。该词由“儒”(儒家学者)与“绅”(士大夫的腰带,象征身份)组合而成。

  2. 社会角色
    儒绅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地方治理参与者,常通过科举入仕,承担教育、礼仪制定、政策建言等职责,属于社会精英阶层。

  3. 文献例证

    • 宋代范仲淹在《谢许让观察使守旧官表》中以“儒绅”自喻,强调其学者与官员的双重身份。
    • 清代陈梦雷诗句“卑牧接儒绅”则体现儒绅与官员的交往关系。

二、现代用法(次要释义)
部分资料提到“儒绅”为职业装西服企业名称,但此属品牌命名,与词语本义无关。

总结
该词在古代语境中承载文化权威属性,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指向;现代企业名称仅为引申借用,不改变原词历史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八大王百结愁肠白摺子昌化插羽佳人川岑祠禄藂襍啖饭处饤座藩盾蜂迷蝶猜覆窠谈绀幰槀葬贵爵顾心海西鸿议璜佩坚定不移疆城煎心井里浄行仅事坷拉狼胥恋皂龙岫箩担毛桃麪坊排箫娉娉泼脚子货乾吉前辙恰如其分趋役戎藩容貌三牲五鼎山茹世雰誓剑孰虑四言八句悚峙损气跳井王言沃埜伍潮翔博相媳妇小瘦协力同心卸装析珪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