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門北寺獄 ”的省稱。 明 陳子龍 《寄獻石齋先生》詩:“鈎黨幾入 甘陵 部,相将同入黃門獄。緋衣獄吏行生風,黃封小匣排當中。” 清 吳偉業 《哭志衍》詩:“逡巡白衣奏,停止黃門獄。”
“黃門獄”是“黃門北寺獄”的省稱,指東漢時期由宦官(黃門)掌管的北寺獄,主要用于關押政治犯,尤其是涉及黨争的士人。這一名稱在明清文人的詩作中常被引用,例如:
基本釋義
黃門獄是東漢宦官機構“黃門北寺獄”的簡稱,因宦官居黃門、北寺得名,主要用于囚禁與宦官集團對立的士大夫群體,尤其在“黨锢之禍”中成為鎮壓士人的工具。
曆史背景
東漢中後期,宦官專權,北寺獄成為其排除異己的場所。例如《後漢書》記載,名士李膺、範滂等均曾被囚于此,反映了當時激烈的政治鬥争。
文學引用
明清文人常借此典故表達對權宦迫害的批判。如明末陳子龍《寄獻石齋先生》中“相将同入黃門獄”,暗喻忠良受難;清初吳偉業《哭志衍》亦以“停止黃門獄”寄托對政治清明的期望。
延伸說明
“黃門”原為漢代宮廷官職,後逐漸代指宦官;“北寺獄”因位于宮城北側得名,區别于普通司法機構,直接受控于宦官集團。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事件或詩詞背景,可參考《後漢書·黨锢列傳》及明清文人别集。
《黃門獄》是指古代中國官場的一種嚴重腐敗現象,指吏部黃門侍郎(即監察部門)負責查辦的腐敗官吏。
拆分部首:黃(黑)門(門)獄(犬)
筆畫:黃(12畫)門(8畫)獄(9畫)
《黃門獄》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當時黃門侍郎負責清查官吏的************行為,并進行嚴厲的懲處。這個詞彙後來被廣泛使用,成為描述官場腐敗現象的代稱。
繁體字為《黃門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黃門獄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一般和現代寫法相似,例如繁體字《黃門獄》。
1. 這個官員貪污受賄,将會被送入黃門獄受審。
2. 他曾是黃門獄的主管,對官場腐敗問題有着深刻的了解。
1. 黃門侍郎
2. 黃門
3. 黃門貪官
4. 獄中
1. 官場腐敗
2. 官員貪污
3. 官吏腐敗
廉潔清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