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意思、儒教的详细解释
儒教的解释
[Confucianism] 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参看“儒家”
详细解释
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 中国 历史上把 孔子 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梁书·儒林传序》:“ 魏 、 晋 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 唐 王维 《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 鲁迅 《坟·******主义》:“我生以前不知道怎样,我生以后,儒教却已经颇‘杂’了。”
词语分解
- 儒的解释 儒 ú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教的解释 教 à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使,令:风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姓。 学 教 ā 传授:教课。你教给我做。 学 笔画
专业解析
儒教(Rújiào)是中国古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与社会教化传统,兼具学派与准宗教性质。其核心在于通过道德规范维系社会秩序,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的实践。
一、词典定义与内涵
《汉语大词典》界定儒教为“以孔子为宗师,以儒家学说为内容的宗教或教化体系”,其本质是伦理化的社会规范。《辞海》进一步指出,儒教虽无严格宗教组织形式,但通过祭天、祀孔、敬祖等仪式强化道德权威,形成“以道德代宗教”的文化传统。
二、核心教义与实践
- 仁爱为本: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构建推己及人的伦理关系。
- 礼制教化:通过“礼”规范行为秩序,如《礼记》强调“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将抽象伦理具象化为生活仪式。
- 天命观与修身:主张“畏天命”而“知命”,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路径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大学》)。
三、历史功能与文化影响
儒教自汉代被尊为官方意识形态后,成为传统社会的价值基石。其“以教代政”的特性体现为:
- 教育制度: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范本,塑造士人价值观(《汉书·儒林传》)。
- 社会治理:将家庭伦理扩展至国家治理,形成“家国同构”模式。
- 文化认同:祭孔大典等仪式强化文化共同体意识,延续至今(如曲阜孔庙祭祀)。
四、现代诠释
当代学界强调儒教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儒教使中国文化“避免了宗教冲突,以人文精神统摄社会”。其“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仍为东亚价值体系的重要资源。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礼记译注》(中华书局)
- 《中国儒教史》(李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国史大纲》(钱穆著,九州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儒教是中国古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又称“孔教”或“儒家”,与佛教、道教并称“三教”。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 学派与教化:儒教既指儒家学派(以《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为基础),也包含以儒家伦理教化社会的功能。例如《史记》记载“鲁人皆以儒教”,说明其教育属性。
- 历史地位:自汉代“独尊儒术”后,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南北朝时期正式与佛、道并称“三教”。
二、核心思想
- 核心理念:以“仁”“礼”为中心,强调天人合一、道德实践与社会秩序。
- 神圣化特征:通过祭天、祭孔等仪式构建神圣性,将伦理道德(如孝悌忠信)提升为“天命”要求。
三、宗教性争议
- 非宗教说:部分学者认为儒教专注现世伦理,未涉及灵魂与彼岸世界,属于哲学体系。
- 宗教说:近年研究指出其具备“宗教动力学”特征,如通过修身实现超越性追求,且历史上曾被制度化(如文庙祭祀体系)。
四、历史演变
- 起源:源自夏商周礼乐文化,经孔子整理发扬。
- 发展:汉代成为国家学说,宋代融入理学后进一步系统化。
- 现代:学界对其宗教属性的讨论仍在持续,部分主张将其视为“理性化宗教”。
提示:如需了解儒教经典文献或具体思想对比,可查看来源网页获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哀迫翱师倍还不待蓍龟不卸不语先生长岑长斥逐虫鰕导款點派雕章绘句兜地斗纲负志贡进官绪谷杷海罗横河划子鹤瘗铭环绖欢呼雀跃回天挽日虎舅减贱积步节会迥深就亲跼躬亏杀困控老字号帘鈎梨花粉緑汪汪蛮毡粘胶纤维朴椽疋帛屏藩破故破浪啓口秦城商借盛指慎思识用收求霜虫通疏土桴枉抑文绣院无法无天无藉在消疾系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