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傳說中的 黃帝 、 方明 、 昌寓 、 張若 、 謵朋 、 昆阍 、 滑稽 七人。《莊子·徐無鬼》:“ 黃帝 将見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 方明 為禦, 昌寓 驂乘, 張若 、 謵朋 前馬, 昆閽 、 滑稽 後車,至於 襄城 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廟應诏》詩:“路有三千别,途經七聖迷。” 唐 元稹 《望雲骓馬歌》:“七聖心迷運方厄,五丁力盡路猶窄。”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迴谿互證前路失,恍惚七聖迷 崆峒 。”
(2).指 堯 、 舜 、 禹 、 湯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雖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七聖: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肅宗 、 代宗 、 德宗 、 順宗 、 憲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衛》:“七聖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七聖,謂 肅 、 代 、 德 、 順 、 憲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聖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雲笈七籤》卷八:“七聖者, 高聖玉帝君 、 高聖太上大道君 、 上聖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聖白玉6*龜臺九靈太真西王母 、 上聖中央黃老君 、 上聖榑桑太帝君 、 後聖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張紹 《沖佑觀》詩:“七聖斯嚴,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七品修行階次為七聖。乃見道後的修行階次。見《俱舍論·分别賢聖品》。 唐 王維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詩:“三賢異七聖,青眼慕青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七聖漢語 快速查詢。
"七聖"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道教體系 指修煉至最高境界的七位仙人,具體所指因典籍而異。明代《道法會元》記載為「長生、無英、玄珠、含光、赤子、天罡、太一」,此組合象征北鬥七星的人格化,體現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全真教典籍則将王重陽與馬钰等六位弟子并稱七真,視為内丹修煉的典範。
二、儒家典故 典出《論語·堯曰》,原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七代聖王,後擴展為儒家理想君主的代稱。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強調此七聖「立人極而開太平」,成為後世明君楷模。
三、佛教釋義 《大智度論》提出「七聖財」概念,即信、戒、慚、愧、聞、施、慧七種修行資糧。唐代玄奘譯本中,此概念與菩薩道修行次第密切關聯,構成佛教倫理體系的重要維度。
四、文學意象 清代《紅樓夢》第七十八回以「七聖」喻指賈府先祖功勳,暗含家族興衰的隱喻。近現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則用該詞指代文學史上的七位詞學宗師。
“七聖”一詞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以下是主要釋義的梳理:
1. 傳說中的七位人物(黃帝及其隨從) 源自《莊子·徐無鬼》,指黃帝與六位隨臣:方明、昌寓、張若、謵朋、昆阍、滑稽。典故描述他們前往具茨山尋訪大隗時迷路,體現道家對“至道難求”的隱喻。
2. 上古至周代的七位聖王 包括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此說見于《三國志·魏志·杜恕傳》及胡三省對《資治通鑒》的注解,常用于儒家語境中強調聖王譜系。
3. 唐代七位君主 指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唐代杜牧在《原十六衛》中提及,胡三省注解《資治通鑒》時亦沿用此說,多用于讨論中唐政治。
4. 道教的七位上仙 道家典籍中指高聖玉帝君等七位高階神仙,具體人物因流派不同存在差異,體現道教神譜的層級觀念。
5. 佛教的七種修行階次 據《俱舍論》,指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七種修行階段,屬于見道後的果位分類。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哲學讨論或文學創作,既可指具體人物群體,也可借喻傑出團體。需注意不同典籍中的特指對象,避免混淆。
百日王朝保守巴頭探腦不猧不魀裁察谄子宸駕持攝赤衣使者醇澆寸忱淡宕大頭娃娃掉趣定香劑鬥而鑄錐風範風前月下封十八姨佛化伏式豪奢皇地祇花容月貌會别僭奪結讬進拜進度侃然課本牢城椋鳥劣迹龍孫呂傅罵罵括括痲木姏母媒進那咤盤緣瓢壺品馔鄱桂魄門凄傷齊蹤日禁軟緞上舍詩書受益題覆通快投釣武師下戶相傷顯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