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挼祭的意思、挼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挼祭的解釋

祭名。屍未食前之祭。《儀禮·特牲饋食禮》:“祝命挼祭。” 鄭玄 注:“挼祭,祭神食也。《士虞禮》古文曰:‘祝命佐食堕祭。’《周禮》曰:‘既祭則藏其堕。’堕與挼讀同耳。今文改挼皆為綏。古文此皆為挼祭也。” 胡培翚 正義:“《禮經釋例》雲:‘凡屍未食前之祭,謂之堕祭;又謂之挼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挼祭是中國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特定環節,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挼祭指在祭祀過程中,受祭者(即“屍”,古代由活人扮演的受祭對象)尚未開始食用祭品前進行的儀式性祭獻。這一環節主要見于《儀禮·特牲饋食禮》的記載。

  2. 文字異同與通假現象
    古文獻中存在“挼祭”與“堕祭”的混用。根據鄭玄的注解,二字因讀音相同(堕與挼讀同耳)形成通假關系,但不同文獻版本用字有别,如《士虞禮》古文寫作“堕祭”,而《周禮》記載為“既祭則藏其堕”。

  3. 祭祀功能
    該儀式具有雙重意義:

    • 象征性供奉:通過特定動作(如撒祭品)表達對神靈的敬意;
    • 程式規範:屬于“屍未食前之祭”的固定流程,體現古代禮制的嚴謹性。
  4. 學術争議
    現代學者胡培翚在《禮經釋例》中進一步提出:“凡屍未食前之祭,謂之堕祭;又謂之挼祭”,表明該術語在禮學體系中存在多名稱指代同一儀式的現象。

注:此詞屬于古代禮制專有名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相關研究多見于《儀禮》等禮學文獻考釋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挼祭

挼祭是一個古老的漢字,一詞多義,含義豐富。它既可以作為動詞,也可以作為名詞。作為動詞時,它表示祭祀、祭奠的意思;作為名詞時,它指的是祭祀儀式。

部首和筆畫

挼祭的部首是扌(手部),它由9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挼祭起源于古代的神秘宗教儀式,通過祭祀來向神明祈福或者表達敬意。在繁體字中,挼祭的寫法為撉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挼祭的寫法有所變化。早期的寫法中,挼字由手執叉形象而成,叉表示采摘的工具,象征着祭品的奉獻。

例句

1. 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我們村莊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挼祭儀式。

2. 他們挼祭祖先的時候,一家人都戴上了白色的紗巾。

組詞

1. 進行祭祀時,需要準備好祭品、祭壇、祭器等。

2. 廣場上擺滿了祭祀用的鮮花和水果。

近義詞

祭奠、祭祀、祭拜。

反義詞

忽視、漠視、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