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名。尸未食前之祭。《仪礼·特牲馈食礼》:“祝命挼祭。” 郑玄 注:“挼祭,祭神食也。《士虞礼》古文曰:‘祝命佐食堕祭。’《周礼》曰:‘既祭则藏其堕。’堕与挼读同耳。今文改挼皆为绥。古文此皆为挼祭也。” 胡培翚 正义:“《礼经释例》云:‘凡尸未食前之祭,谓之堕祭;又谓之挼祭。’”
挼祭是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特定环节,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记载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挼祭指在祭祀过程中,受祭者(即“尸”,古代由活人扮演的受祭对象)尚未开始食用祭品前进行的仪式性祭献。这一环节主要见于《仪礼·特牲馈食礼》的记载。
文字异同与通假现象
古文献中存在“挼祭”与“堕祭”的混用。根据郑玄的注解,二字因读音相同(堕与挼读同耳)形成通假关系,但不同文献版本用字有别,如《士虞礼》古文写作“堕祭”,而《周礼》记载为“既祭则藏其堕”。
祭祀功能
该仪式具有双重意义:
学术争议
现代学者胡培翚在《礼经释例》中进一步提出:“凡尸未食前之祭,谓之堕祭;又谓之挼祭”,表明该术语在礼学体系中存在多名称指代同一仪式的现象。
注:此词属于古代礼制专有名词,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场景,相关研究多见于《仪礼》等礼学文献考释领域。
挼祭是一个古老的汉字,一词多义,含义丰富。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作为动词时,它表示祭祀、祭奠的意思;作为名词时,它指的是祭祀仪式。
挼祭的部首是扌(手部),它由9个笔画组成。
挼祭起源于古代的神秘宗教仪式,通过祭祀来向神明祈福或者表达敬意。在繁体字中,挼祭的写法为撉祭。
在古代,挼祭的写法有所变化。早期的写法中,挼字由手执叉形象而成,叉表示采摘的工具,象征着祭品的奉献。
1.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我们村庄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挼祭仪式。
2. 他们挼祭祖先的时候,一家人都戴上了白色的纱巾。
1. 进行祭祀时,需要准备好祭品、祭坛、祭器等。
2. 广场上摆满了祭祀用的鲜花和水果。
祭奠、祭祀、祭拜。
忽视、漠视、无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