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芪的意思、黃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芪的解釋

即黃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黃耆》:“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參見“ 黃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芪(學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幹燥根作為藥材使用已有兩千餘年曆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定義,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的功效。

在《說文解字》中,"黃"指地色,"芪"本作"芪母",段玉裁注為"藥草名"。現代《漢語大詞典》記載,黃芪别名戴糁、箭芪,其根切片後呈淡黃色,斷面可見菊花紋特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指出,優質黃芪主産山西、内蒙古等地,以條粗長、皺紋少者為佳。

該藥材含有黃芪甲苷、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等活性成分,中國中醫科學院實驗證實其具有增強免疫力作用。需注意《神農本草經疏》記載的配伍禁忌:表實邪盛、食積停滞者不宜使用。

目前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建立有黃芪藥材DNA條形碼鑒定标準,可通過分子标記技術鑒别正品。最新版《中藥學》教材推薦劑量為9-30克,入湯劑需後下以保留有效成分。

網絡擴展解釋

黃芪(學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豆科黃芪屬植物的幹燥根,讀音為“huáng qí”。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植物學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羽狀複葉,開淡黃色蝶形花,根呈圓柱形,表面淡棕黃色,斷面纖維性強,嚼之有豆腥味。

  2. 名稱由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得名“黃芪”()。


二、藥用價值

  1.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被譽為“補氣之長”。

  2. 核心功效

    • 補氣固表:改善氣虛乏力、表虛自汗、易感冒等症狀;
    • 利水消腫:用于氣虛水腫、慢性腎炎蛋白尿等;
    • 托毒生肌:促進瘡瘍潰爛愈合,治療久潰不斂;
    • 其他作用:生津養血、升陽舉陷(如子宮脫垂、脫肛)。
  3. 現代研究
    含黃芪多糖、皂苷類等成分,具有增強免疫力、抗疲勞、抗氧化等作用()。


三、應用與鑒别

  1. 道地産區
    主産于内蒙古、山西、甘肅等地,其中内蒙古黃芪以質地堅實著稱。

  2. 藥材鑒别
    優質黃芪根條粗長、縱皺紋明顯,斷面呈“金盞銀盤”(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

  3. 配伍禁忌
    表實邪盛、陰虛陽亢者慎用,需遵醫囑()。


四、文化意義

在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清朝宮廷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民間有“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諺語。

更多詳細用法可參考《中國藥典》及中醫臨床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

白羊酒保護國寶臧逼聳朝更暮改成金成商陳省身尺兵寸鐵赤水純鈎竄犯單車二八年華飛彈蜂窠戶巷拊掌告示公良工料光輝廣謀從衆官契合本花瓜宦贶徽墨簡典牋簡加增激電幾何圖形謹小慎微祭天即席記憶力鞠護狙狂枯肆龍潭虎穴馬蒁綿歎密谂旁搜琦辭七月七鵲征傷懷繩墨之言身殼申章視同陌路厮侵四時節溯流追源托大托形畏咎享年小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