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芪的意思、黃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芪的解釋

即黃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黃耆》:“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參見“ 黃耆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黃芪(學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豆科黃芪屬植物的幹燥根,讀音為“huáng qí”。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植物學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羽狀複葉,開淡黃色蝶形花,根呈圓柱形,表面淡棕黃色,斷面纖維性強,嚼之有豆腥味。

  2. 名稱由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得名“黃芪”()。


二、藥用價值

  1.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被譽為“補氣之長”。

  2. 核心功效

    • 補氣固表:改善氣虛乏力、表虛自汗、易感冒等症狀;
    • 利水消腫:用于氣虛水腫、慢性腎炎蛋白尿等;
    • 托毒生肌:促進瘡瘍潰爛愈合,治療久潰不斂;
    • 其他作用:生津養血、升陽舉陷(如子宮脫垂、脫肛)。
  3. 現代研究
    含黃芪多糖、皂苷類等成分,具有增強免疫力、抗疲勞、抗氧化等作用()。


三、應用與鑒别

  1. 道地産區
    主産于内蒙古、山西、甘肅等地,其中内蒙古黃芪以質地堅實著稱。

  2. 藥材鑒别
    優質黃芪根條粗長、縱皺紋明顯,斷面呈“金盞銀盤”(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

  3. 配伍禁忌
    表實邪盛、陰虛陽亢者慎用,需遵醫囑()。


四、文化意義

在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清朝宮廷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民間有“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諺語。

更多詳細用法可參考《中國藥典》及中醫臨床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黃芪》的意思

《黃芪》是指一種中草藥,也叫黃耆,是豆科植物黃芪的根部。它在中醫學中被廣泛應用,被認為具有補氣、益腎、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黃芪》的拆分部首為艹和糸,其中艹表示植物,糸表示絲綢。它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黃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本草綱目》這本古代中草藥學著作中,成書于明代。在繁體字中,《黃芪》的「黃」字是由「黃」字的「⿺斤⿺絲」組成,「⿺斤⿺絲」表示金屬與絲綢。而「芪」則保留了簡體字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黃芪的漢字寫法并不一樣。黃字的古代寫法是仿真色彩,芪字的古代寫法則形似巢狀。具體的寫法并不常見,通常在古代文獻中才能見到。

例句

1. 服用黃芪可調養氣血。

2. 老人常食用黃芪有益健康。

組詞

與《黃芪》相關的組詞有:

- 黃芪片

- 黃芪顆粒

- 黃芪湯

- 黃芪粉

近義詞

與《黃芪》意義類似的近義詞有:

- 生地黃

- 人參

- 北芪

反義詞

與《黃芪》意義相反的反義詞有:

- 補血草

- 瀉藥

- 清熱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