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辟也。” 杜預 注:“名書於所臣之策。” 孔穎達 疏:“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書己名於策,以明繫屬之也。”後用以指因仕宦而獻身于朝廷之事。《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 淵 遂自立為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 淵 ﹞策名委質,守死善道,忠至義盡,為九州表。” 南朝 梁 任昉 《為範始興求立太宰碑表》:“臣裡閭孤賤,才無可甄,值 齊 網之弘,弛賓客之禁,策名委質,忽焉二紀。”《周書·李賢傳論》:“及逢時值主,策名委質,或使煩莫府,或契闊戎行。” 唐 楊炯 《薛振行狀》:“遂乃彈冠筮仕,策名委質。”
“策名委質”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最初指古代官員正式任職時,通過特定儀式表明對君主的忠誠歸屬。具體來說:
部分現代解釋将“委質”誤釋為“以能力為标準選拔人才”,實為望文生義。結合古籍和權威考據,其本義強調君臣間的儀式性歸屬,而非人才選拔标準()。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在《左傳》中的原始語境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春秋左傳注》《三國志集解》等古籍注解。
《策名委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四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解釋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提供一些例句,展示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策名委質》的第一個字是“策”,它的部首是“竹”,共有12個筆畫。
第二個字是“名”,它的部首是“口”,共有6個筆畫。
第三個字是“委”,它的部首是“女”,共有8個筆畫。
第四個字是“質”,它的部首是“貝”,共有8個筆畫。
《策名委質》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仕宦禮儀的行文規範,原為官員任命的程式及要求。
《策名委質》的繁體形式為「策名委質」。
在古代,一些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策名委質》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寫法不詳。
1. 為了确保選拔工作的公正性,我們會按照《策名委質》的要求進行評審。
2. 在古代,官員的任命必須符合《策名委質》的規定。
《策名委質》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策名委質》的近義詞可能是“考核選拔”或者“選拔評審”。
《策名委質》的反義詞可能是“任用不當”或者“懶散不負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