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才節的意思、才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才節的解釋

才能節操。 唐 陸贽 《興元論請優獎曲環所領将士狀》:“考其才節,絶有過人。” 宋 司馬光 《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會群牧判官缺,是時 章獻太後 臨朝,用中旨,求之者以十數,執政患之。謀曰:‘得孤寒中有聲望才節可以服人者與之,則中旨可塞矣。’” 清 姚鼐 《張逸園家傳》:“才節遇知天子,而仕抑屈於縣令,惜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才節"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才"與"節"兩個單字的釋義進行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 才能與節操/品行的結合

    此義項強調個人才能與道德修養的統一性。"才"指才能、能力(《說文解字》:才,草木之初也。引申為才能);"節"指節操、氣節、品行(《說文解字》:節,竹約也。引申為節制、操守)。"才節"合用,常指一個人既具備出衆的才能,又擁有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操守。例如古籍中可見"才節相副"(才能與節操相匹配)的表述。此義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德才兼備"的理想人格追求。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才"字條、"節"字條釋義;《說文解字注》(段玉裁)相關字義分析;古籍語料庫(如《四庫全書》電子版)中"才節"用例。

  2. (古義/引申義)才能的限度或分寸

    此義項相對少見,更側重于"才"本身。"節"在此可引申為節制、限度、關鍵處。"才節"可理解為個人才能的邊界、施展才能的分寸或關鍵能力。強調才能的運用需有度、恰到好處,或指在關鍵時刻展現的才能。此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偶有體現,現代已極少使用。

    來源參考:《故訓彙纂》(宗福邦等主編)"節"字相關訓釋中關于"度"、"限"的義項;部分古代文論或史評中對人物才能評價的語境分析。

"才節"一詞的核心含義在于才能與品行的結合,尤指德才兼備。其較為次要的古義則指才能的限度或關鍵才能。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其理解需依托于對"才"、"節"二字本義及引申義的準确把握,并參考古籍中的具體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才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才能與節操的結合,強調人在才能和道德品質兩方面的統一。以下為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才節”由“才”(才能、才幹)和“節”(節操、品德)組成,意為一個人既具備卓越的才能,又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例如《興元論請優獎曲環所領将士狀》中評價人物“考其才節,絶有過人”,即強調才能與品德的兼備。

  2. 曆史用例

    • 唐宋時期:司馬光在《龐公墓志銘》中提及通過“才節”選拔官員,要求“孤寒中有聲望才節”,可見當時對德才兼備的重視。
    • 清代:姚鼐在《張逸園家傳》中感歎“才節遇知天子,而仕抑屈於縣令”,表達對才德之士未被重用的惋惜。

使用場景


相關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詞典》或古典文獻(如《興元論》《龐公墓志銘》)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挨風緝縫哀拯八角鼓裁衣察覽讒谀塵鞍叱羊腸疇昨創作沖動出陳辭歲賨布道冠颠越雕像耋吏恫疑虛猲跺躂防利方祀楓陛粉團兒告借格抖抖勾填幻質儉正澆弛皎鏡狡僞佳時擊敗金創禁嚴君體克勉孔鼎空疎樂天知命六英镂膚母鐘畞鐘染服若敖鬼上流社會饍禦少數施設水匮調攝挑嘴土皷舞爪張牙閑口説閑話息贲謝屐寫情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