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病名。指呼吸急促,氣逆上奔的症侯。《素問·陰陽别論》:“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難經·五六難》:“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脇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
“息贲”是一個中醫學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息贲指肺部積聚病邪,導緻呼吸急促、氣逆上沖的症候,屬于中醫“五積病”之一(肺之積)。其名稱來源于《難經》,其中“息”指呼吸,“贲”通“奔”,形容氣逆急促的狀态。
患者可能出現以下表現:
中醫認為其發病與: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提到“肺脈滑甚為息贲”,《難經·五十四難》詳細描述了其症狀和病程,認為“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
部分中醫文獻認為,息贲可能對應現代醫學的肺癌或嚴重肺部結節,但需結合具體臨床表現和檢查綜合判斷(注:此觀點來自權威性較低的網頁,僅供參考)。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中醫辨證治療或現代醫學關聯病症,建議咨詢專業醫師,并參考權威醫學典籍。
《息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停歇不動”。這個詞常用于描述人的行為或心情,表示停止前進或活動狀态。
《息贲》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貝”,每個部首對應一筆。所以總共有兩畫。
《息贲》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詩經·複之饞》:“于胥尒艱,息之宜止。”這句詩中的“息之宜止”表達了停下、休息的意思。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詞語《息贲》。
《息贲》的繁體字為「息贲」。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息贲»這個詞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因時代、地域等原因而有所差異,無法一概而論。
1. 他累得汗流夾背,隻能找個地方坐下來,稍作息贲。
2. 經過長時間的工作和學習,他需要一段時間的息贲來恢複精力。
1. 休息、停歇、停息、歇息、放松、休憩、暫停。
2. 一貫、連續、持續、不停、前進、運動、活動。
休息、停歇、停息、歇息、放松、休憩、暫停。
一貫、連續、持續、不停、前進、運動、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