讒谀的意思、讒谀的詳細解釋
讒谀的解釋
(1).讒毀和阿谀。《管子·明法解》:“故詐僞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妬之人不得用其賊心,讒諛之人不得施其巧。” 唐 柳宗元 《杜兼對》:“人由是不苟免,而讒諛之道大息。” 宋 蘇轍 《曆代論三·王衍》:“内則讒諛以求進,外則聚斂以求售。”
(2).指好讒毀、阿谀之人。《楚辭·九章·惜往日》:“諒聰不明而蔽壅兮,使讒諛而日得。”《漢書·賈誼傳》:“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
(3).讒毀、阿谀之言。《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夫以 孔 墨 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 唐 李紳 《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潔身酬雨露,利口扇讒諛。”
詞語分解
- 讒的解釋 讒 (讒) á 在别人面前說陷害某人的壞話:讒言。讒害。讒佞。進讒。信讒。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谀的解釋 谀 (諛) ú 谄媚,奉承:谀言。阿(?)谀奉承。谀辭。谀墓(阿谀死人)。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讒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拼音:chán yú(注:中拼音标注為“chán hù”應為筆誤,其他網頁均注為“chán yú”)
- 構成:由“讒”(誣陷中傷)和“谀”(谄媚讨好)兩個動詞組合而成,指通過诽謗與奉承兩種手段陷害他人的行為。
二、詳細解釋
-
行為層面
指同時使用讒毀(惡意污蔑)和阿谀(曲意逢迎)兩種手段。例如《管子·明法解》提到:“讒諛之人不得施其巧”,說明這種行為常被用于蒙蔽他人或謀取私利。
-
人物層面
可特指擅長谄媚诽謗的人。《楚辭·九章·惜往日》中“使讒諛而日得”,即批判這類人因卑劣手段而得勢。
-
言論層面
也代指诽謗與奉承的言論。如《史記》提到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強調此類言論的危害性。
三、應用與文化背景
- 道德批判:該詞自古帶有貶義,被視為違背誠信原則的不道德行為。
- 文獻用例:常見于古代典籍,如《漢書·賈誼傳》用“讒諛得志”揭露小人當道的現象,體現其對權力腐敗的警示意義。
四、現代關聯
當代語境中,“讒谀”可用于批評職場或社交中的兩面派行為,例如:表面恭維領導卻背後诋毀同事,符合“讒”與“谀”的雙重特征。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句或更深入的文化分析,可參考《管子》《楚辭》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讒谀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用言辭或行為诽謗、诋毀他人以達到讨好他人的目的。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十,筆畫數為13。讒谀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讒和谀兩個字合并而成的,意為以惡意玷污他人名譽來迎合他人。在繁體字中,讒谀的寫法是讒諛。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讒谀可以用以下方式進行書寫:讒的古字形為讠贊,谀的古字形為述谷凡,可以看出讒谀一詞的古代寫法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讒谀的例句:
1. 他常常用讒谀的方式來讨好上司。
2. 别人的讒谀并不能改變我的真實性格。
讒谀可以參與組詞,例如:讒言、谀詞等。與讒谀相關的近義詞有诽謗、中傷,反義詞則是褒獎、稱頌。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若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