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柔順而得中正之道。《易·繫辭下》:“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韓康伯 注:“柔之為道,須援而濟,故有不利於遠者,二之能無咎,柔而處中也。”
(2).謂中心和明。《文選·顔延之<應诏宴曲水作詩>》:“柔中淵映,芳猷蘭祕。” 呂向 注:“柔,和也。言中心和明。”
“柔中”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詞彙,綜合各來源解釋如下:
指在柔和、溫順的外表下,蘊含堅韌的内在力量,強調以柔克剛的處世智慧。該詞由“柔”(柔軟、溫和)和“中”(内核、中正)構成,體現剛柔并濟的哲學理念。
中正之道
出自《易·繫辭下》“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用柔中也”,指遵循柔順而得中正的原則,通過調和折中的方式化解矛盾。
内在特性
強調“中心平和明達”,如《文選》注解中提及“中心和明”,指内心保持清明與平衡狀态,不偏激不軟弱。
常用于描述性格或處事方式,如:
與道家“上善若水”、儒家“中庸之道”有相通之處,體現中國傳統思想對剛柔平衡的推崇。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需考據文獻來源,可參考《周易》及曆代注疏。
柔中意為柔軟中和、柔和中正的意思,是一個以柔順、和諧為核心的概念。
《康熙字典》将柔中的部首劃分為⺮(竹)和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竹部和心部。竹部為左邊部分,心部為右邊部分。
柔中的筆畫數為9畫,其中竹部為4畫,心部為5畫。
柔中的形聲字,相關的義項有“和緩”,“姓氏”等。在古代,人們認為柔和的性格和謙遜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這個詞作為名字使用較為普遍。
《柔中》的繁體字為「柔衷」
在古代,柔中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在篆書、隸書和楷書中的形态也比較相似,隻是書寫的風格和規範有所不同。
1. 善于柔中保持心态,才能應對各種挑戰。
2. 他一貫以柔中建立自己的領導風格,赢得了團隊成員的尊重。
3. 在這個沖突中,我們需要找到柔中的平衡點。
1. 柔和:溫和、溫順。
2. 柔軟:柔順、韌性。
3. 柔美:優美、姣好。
溫和、溫順、柔和、和緩
剛硬、強硬、嚴厲、急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