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刹的意思、寶刹的詳細解釋
寶刹的解釋
[treasure temple] 對佛教寺院的美稱
詳細解釋
(1).佛國,佛土。據佛經,佛土有七寶莊嚴,故稱。刹,梵語刹多羅的音譯省稱,意為土地或國土。《莊嚴經》卷下:“諸佛國界雖嚴飾,難比如來寶刹中。”
(2).佛寺;佛塔。 南朝 梁 沉約 《内典序》:“靈儀炫日,寶刹臨雲。” 唐 白居易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詩:“晚登西寶刹,晴望東精舍。” 明 王世貞 《鳴鳳記·鄒林遊學》:“矗天寶刹淩雲氣,吞日瑤山噴火光。”《痛史》第二三回:“自家 瘋道人 是也。歷盡名山寶刹,採盡異卉奇葩,修合成藥,普濟世人。”
詞語分解
- 寶的解釋 寶 (寳) ǎ 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刵 )。國寶。財寶。珍寶。傳(俷 )家寶。如獲至寶。寶貴。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 敬辭,用于稱别人的,寶地。寶
- 刹的解釋 刹 à 梵語“刹多羅”的簡稱,寺廟佛塔:古刹。寶刹。 刹 ā 止住:刹車。刹住這股歪風。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寶刹”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
梵語來源
“刹”源自梵語“Kṣetra”(刹多羅),意為“土地”或“國土”。在佛經中,“寶刹”最初指代諸佛用七寶(金、銀、琉璃等)莊嚴的佛國世界。例如《莊嚴經》提到“諸佛國界雖嚴飾,難比如來寶刹中”,即強調佛土的殊勝。
-
廣義與狹義
- 佛國世界:指諸佛的教化領域或淨土,如《大阿彌陀經》描述的七寶莊嚴之地。
- 佛寺或佛塔:後引申為對佛教寺院、佛塔的美稱。南朝梁沈約曾用“寶刹臨雲”形容寺廟的宏偉。
二、實際應用中的含義
- 敬辭用法
在對話中,“寶刹”常用于尊稱僧尼所在的寺廟,如“請問法師,貴寶刹在何處?”。
- 與“刹”的區别
“刹”可泛指寺廟,而“寶刹”更強調對佛寺的敬意和贊美。
三、其他相關解釋
- 寶塔異名:據佛典記載,安置寶瓶的佛塔也可稱“寶刹”。
- 文學意象:古詩文中常用“寶刹”營造莊嚴意境,如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中的“晚登西寶刹”。
四、例句參考
- 靈鹫仙山雷音寶刹,雲霧缭繞,古柏參天。
- 明代王世貞以“矗天寶刹淩雲氣”描繪寺廟的巍峨。
“寶刹”既承載佛教對理想世界的描述,也用于現實中對寺廟的尊稱,兼具宗教與世俗雙重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寶刹》這個詞的意思
寶刹(bǎo chā)一詞是指佛教中供奉佛像、進行誦經和修行的地方,是佛教寺廟的别稱。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每個字都有獨特的含義。
寶刹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寶"字的拆分部首是宀,它有六畫。"刹"字的拆分部首是刂,它有兩畫。
寶刹的來源
寶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的傳播過程中。在印度佛教文化中,佛教寺廟被稱為stupa(斯塔巴),起初是指供奉佛舍利的塔。而中國古代在傳承佛教文化的過程中,将stupa音譯為刹那(chà nà),後來逐漸演化為刹。寶刹則以寶作為修辭手法,突顯對佛法的珍視和尊敬。
寶刹的繁體寫法
寶刹的繁體寫法為寳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寶刹的寫法較為簡化。寶字在古時候常常寫作“宀玉”,而刹字在古時候則寫作“戍刂又”或“戍刂也”。
寶刹的例句
1. 我們每天都去寶刹朝拜佛祖。
2. 來到這座寶刹,感受到了一種祥和的氛圍。
寶刹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寶刹大會、寶刹佛像、寶刹寺院
近義詞:佛寺、寺廟、廟宇
反義詞:民俗信仰、龍王廟、民間祠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