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蟠天際地的意思、蟠天際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蟠天際地的解釋

謂從天到地無所不在。亦用以形容氣勢博大。語本《莊子·刻意》:“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 成玄英 疏:“下蟠薄於厚地,上際逮於玄天。”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衛靈公篇十七》:“豈如 雙峰 ( 饒泰 )所雲‘蟠天際地,何待人弘’也哉?” 清 龔自珍 《京師春盡夕吳舍人》詩:“蟠天際地能幾時,萬恨沉埋向誰咎?”亦省作“ 蟠際 ”。 元 柳貫 《過大野澤》詩:“渟涵就深廣,蟠際渺西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蟠天際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án tiān jì d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形容氣勢博大、無所不在,或指事物覆蓋範圍極廣,貫穿天地。該詞原出自《莊子·刻意》,原文為“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用以描述精神或能量的浩瀚廣袤。後世引申為形容自然景觀(如山勢)的宏偉壯麗。


出處與演變

  1. 典籍溯源:

    • 出自戰國時期《莊子·刻意》,成玄英注解:“下蟠薄於厚地,上際逮於玄天。”
    • 清代龔自珍在《京師春盡夕吳舍人》中化用:“蟠天際地能幾時,萬恨沉埋向誰咎?”
  2. 詞義擴展:
    原指抽象的精神境界,後逐漸用于具象場景,如山勢高聳入雲、綿延不絕的壯闊景象。


用法與特點


注意事項

部分資料(如)提到“形容山勢高聳”,此為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核心含義仍以《莊子》原文的“無所不在、氣勢博大”為主。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原典或清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蟠天際地》的意思

《蟠天際地》是一個成語,意指物體或事物伸展開來無限延伸,無法邊界,大到無法想象。形容其遼闊無垠,廣袤無邊。這個成語主要用于修辭或形容極大的數量或範圍。

拆分部首和筆畫

《蟠天際地》拆分成三個部首:蟲(chóng),火(huǒ),土(tǔ)。

蟲部的筆畫數為6,火部的筆畫數為4,土部的筆畫數為3。

來源和繁體

《蟠天際地》最早出現在明代朱權的《晚笑堂筆叢》中。成語中的“蟠”指的是蟒蛇,傳說蟒蛇長大後,能夠環繞天地,因此形容極大的東西。

繁體的寫法為「盤天際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蟠天際地》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較為簡單。以盤天際地為例:

盤:象形字,上方為天,下方為地,中間為盤轉的意思。

天:甲骨文象形字,上方為一彎圓弧,下方為兩點代表星辰。

際:從「辛」,記錄圖形為兩條縱線上下相交,表示兩地相接,中間為「山」,表示地,字義為交界。

地:甲骨文象形字,上面為土塊。

例句

1. 這個國家的領土廣闊無垠,蟠天際地。

2. 長城起伏綿延,蟠天際地。

組詞

1. 蟠屈:像蟒蛇一樣彎曲。

2. 盤旋:像蟒蛇一樣盤繞環繞。

3. 天地廣闊:形容極大的範圍。

近義詞

廣袤無垠、浩瀚無邊

反義詞

有界、可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