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柔顺而得中正之道。《易·繫辞下》:“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韩康伯 注:“柔之为道,须援而济,故有不利於远者,二之能无咎,柔而处中也。”
(2).谓中心和明。《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柔中渊映,芳猷兰祕。” 吕向 注:“柔,和也。言中心和明。”
“柔中”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综合各来源解释如下:
指在柔和、温顺的外表下,蕴含坚韧的内在力量,强调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该词由“柔”(柔软、温和)和“中”(内核、中正)构成,体现刚柔并济的哲学理念。
中正之道
出自《易·繫辞下》“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用柔中也”,指遵循柔顺而得中正的原则,通过调和折中的方式化解矛盾。
内在特性
强调“中心平和明达”,如《文选》注解中提及“中心和明”,指内心保持清明与平衡状态,不偏激不软弱。
常用于描述性格或处事方式,如:
与道家“上善若水”、儒家“中庸之道”有相通之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对刚柔平衡的推崇。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若需考据文献来源,可参考《周易》及历代注疏。
柔中意为柔软中和、柔和中正的意思,是一个以柔顺、和谐为核心的概念。
《康熙字典》将柔中的部首划分为⺮(竹)和心,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竹部和心部。竹部为左边部分,心部为右边部分。
柔中的笔画数为9画,其中竹部为4画,心部为5画。
柔中的形声字,相关的义项有“和缓”,“姓氏”等。在古代,人们认为柔和的性格和谦逊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这个词作为名字使用较为普遍。
《柔中》的繁体字为「柔衷」
在古代,柔中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在篆书、隶书和楷书中的形态也比较相似,只是书写的风格和规范有所不同。
1. 善于柔中保持心态,才能应对各种挑战。
2. 他一贯以柔中建立自己的领导风格,赢得了团队成员的尊重。
3. 在这个冲突中,我们需要找到柔中的平衡点。
1. 柔和:温和、温顺。
2. 柔软:柔顺、韧性。
3. 柔美:优美、姣好。
温和、温顺、柔和、和缓
刚硬、强硬、严厉、急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