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弦歌的意思、弦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弦歌的解釋

[s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用琴瑟等伴奏歌唱

詳細解釋

(1).依琴瑟而詠歌。《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鄭玄 注:“弦,謂琴瑟也。歌,依詠詩也。”《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蘇轼 《和王勝雲》之二:“齋釀如澠漲緑波,公詩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古人讀詩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聲在浩蕩地激揚着。我們的門禁并不森嚴,外來群衆是可以隨意出入的。”

(2).指禮樂教化。《論語·陽貨》:“ 子 之 武城 ,聞弦歌之聲, 夫子 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遊 對曰:‘昔者 偃 也聞。’諸 夫子 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 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史記·儒林列傳》:“及 高皇帝 誅 項籍 ,舉兵圍 魯 , 魯 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絶,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唐 劉禹錫 《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俾我學徒,弦歌以時。” 明 李東陽 《九橋書屋為京學陳教授作》詩:“猶有弦歌遺業在,誤疑家塾是黌宮。” 清 劉大櫆 《問政書院記》:“弦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

(3).《論語·陽貨》記 孔子 學生 子遊 任 武城 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後因以“弦歌”為出任邑令之典。《晉書·隱逸傳·陶潛》:“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 彭澤令 。” 唐 秦韬玉 《送友人罷舉除南陵令》詩:“共言愁是酌離杯,況值弦歌枉大才。”


絃歌:同“ 弦歌 ”。 1.古代傳授《詩》學,圴配以弦樂歌詠,故稱“弦歌”。後因指禮樂教化、學習誦讀為“弦歌”。《韓詩外傳》卷一:“ 原憲 居 魯 ,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上漏下濕,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語·在厄》:“ 孔子 不得行。絶糧七日,外無所通,蔾羹不充,從者皆病。 孔子 愈慷慨講誦,絃歌不衰。” 宋 張孝祥 《六州歌頭》詞:“ 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口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絃歌也。古人讀《詩》者皆然。” 清 陳夢雷 《寄答李厚庵百韻》:“比屋聞絃歌,童叟樸以莊。”參見“ 弦歌 ”。

(2).依琴瑟而詠歌。《西京雜記》卷一:“ 高帝 戚夫人 善鼓瑟擊築,帝常擁夫人倚瑟而絃歌。” 南朝 宋 鮑照 《夜聽妓》詩之二:“蘭膏消耗夜轉多,亂筵雜坐更絃歌。” 唐 無名氏 《冥音錄》:“ 崔氏 性酷嗜音,雖貧苦求活,常以絃歌自娛。” 清 俞蛟 《潮嘉風月記·麗景》:“舟中妓女,親生者少,皆買自貧家,或得諸他舟,教習絃歌。”參見“ 弦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弦歌是漢語中兼具音樂與教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兩個層面解析:

一、禮樂儀典層面 指古代以琴瑟等弦樂器伴奏的歌唱形式,源自周代禮樂制度。《漢語大詞典》釋義為"依琴瑟而詠歌"(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卷),這種演奏形式常見于祭祀、宴飨等典禮。如《論語·陽貨》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即描繪孔子在武城邑聽到的禮樂教化之音。

二、文化象征層面 自春秋時期起,弦歌引申為禮樂教化的代稱。《辭海》将其定義為"指禮樂教化,古代學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第6版)。《史記·孔子世家》所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即強調詩歌與禮樂教育的結合。唐宋時期更衍生出"弦誦"等詞,特指書院教育體系。

該詞在當代漢語中仍具生命力,常用于比喻文化傳承,如"弦歌不辍"既保留古樂延續的本義,又被教育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為"形容傳統文化傳承不斷"的固定短語(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弦歌”一詞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弦歌”指以琴、瑟等弦樂器伴奏的歌唱形式,強調音樂與詩歌的結合。其字面由“弦”(樂器之弦)和“歌”(吟唱)構成,形容悠揚動聽的樂聲與歌聲。例如《史記》記載孔子将《詩經》三百餘篇“皆弦歌之”,即配樂吟誦。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延伸

  1. 禮樂教化
    古代将弦歌作為禮樂教化的工具,如《論語》中孔子到武城聞“弦歌之聲”,借以說明音樂對民衆的教化作用。
  2. 教學場景
    周代官學中已有弦歌傳統,《周禮》記載“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弦、歌”,鄭玄注“弦謂琴瑟,歌依詠詩”,說明其常用于誦讀詩書。

三、典故與象征意義

四、現代應用

如今“弦歌”多用于形容藝術表演或文化傳承,如“弦歌不辍”比喻文化延續不斷。部分文獻也将其引申為凱旋之歌(諧音“旋歌”)。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文化典故,完整出處可參考、2、5、6、12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童拜拜北部滄浪客廛市趁手鵰喙貳負高視闊步功勳宮庸固壁皓蕩盒菜花粉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荒外歡谑花枝會逢其適奸蘭奸亂基極精的舉架軍令如山倒刊授大學款縱哭喪着臉羸敗淩傲臨幸立學履運麼眇褭朶乾精磬鐘軀材覰觎纴器傷悴煽權失懽駛雨肅倡鎖窗寒唐碧桃版塌趿抟土作人土青木香往鑒魏公掃武士道物物遐廣消渴協甯析圭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