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聲音柔順。《文選·成公綏<嘯賦>》:“或冉弱而柔擾,或澎濞而奔壯。” 呂延濟 注:“柔擾,柔順聲。”
柔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軟弱順從”或“柔順馴服”,常用于形容人或動物的性情溫和、易于安撫或缺乏主見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分析與使用語境三方面詳細闡釋:
軟弱順從
指性格溫順怯懦,缺乏剛強主見,易受外界影響或支配。例如:“其性柔擾,遇事常無定見。”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柔順馴服
多用于描述動物(如家畜)性情溫和、易于馴化。例如:“此馬柔擾,可堪駕馭。”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二字組合強調“以柔順之态達到馴服或順從的結果”。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1963年版。
人物性格描寫
古文獻中多形容人性格怯懦,如:“柔擾寡斷,非将帥之才。”(《宋史·列傳》)
來源:脫脫《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動物馴化描述
如《齊民要術》載:“牛馬柔擾者易驅策。”
來源:賈思勰《齊民要術》,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古籍或區域性方言。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将其歸為“罕用詞”,釋義與《漢語大詞典》一緻。
來源: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絡版(2023年修訂)。
“柔擾”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róu rǎo,主要用于形容聲音的柔和、柔順。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文選·成公綏〈嘯賦〉》中的句子:“或冉弱而柔擾,或澎濞而奔壯。”。唐代學者呂延濟對此注釋為“柔擾,柔順聲”,進一步明确了其形容聲音柔順的含義。
多用于文學或古典語境中,描述如風聲、樂聲、人聲等柔和婉轉的聲響。例如:
箫聲柔擾,如清風拂過竹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嘯賦》原文及古代注釋文獻。
北羅酆本本源源鄙迂逼照扯直弛卸傳紀竄撓典經吊膀子嫡男東籬樂府端木蕻良恩恩愛愛迩英閣鋒旗稿案門更唱疊和钴彈函授生河不出圖橫木胡笳十八拍豁出去将息簡曠角蟲接取金墜兒镌減聚族而居跨業酷禍闊落勞困蘆筍買直馬蠲毛尾民國磨佗逆擊牽拽磬浄旗主榷鹽榮富肉馬入冬升平摔倒雙甄貪侈童稂望望溫綸烏皮幾五賢小哥小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