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髫龀的意思、髫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髫龀的解釋

亦作“ 髫齓 ”。1.謂幼年。《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髫齓夙孤,不盡家訓。”《晉書·司馬遹傳》:“既表髫齔,高明逸秀。” 唐 元稹 《祭禮部庾侍郎太夫人文》:“教自髫齓,成于冠婚。” 明 陸采 《懷香記·班師議婚》:“髫齔相知,天生恁般家室。” 張素 《題亞子<分湖舊隱圖>》詩:“人生髫齔事,八6*九無遺忘。”

(2).指幼童。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一折:“便待要除根剪草絶了髫齔。” 清 龔自珍 《<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計口出錢,髫齔皆算。”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髫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髫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古代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形釋義

“髫”指孩童垂于額前的短發,《說文解字》注“髫,小兒垂結也”,特指3-8歲未束發的幼童發型;“龀”從齒從匕,《釋名》釋為“毀齒”,即兒童乳牙脫落、恒齒生長的生理階段,通常指7-8歲。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義為“垂發換齒的年齡”。

二、文獻引申義

在《後漢書·董卓傳》中“髫龀之童”代指幼年群體,晉代陶淵明《祭從弟敬遠文》以“髫龀喪母”暗喻童年喪親的人生階段。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三類語境:

  1. 強調年齡特征(如《晉書·司馬遹傳》“髫龀聰慧”);
  2. 暗示人生階段轉折(如《魏書·山偉傳》“髫龀居喪”);
  3. 作為時間參照(如《新唐書·選舉志》載科舉限制“非髫龀即學”)。

三、現代語言定位

該詞屬書面雅言,常見于曆史研究、古文教學領域。當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古代年齡稱謂”詞條,與“襁褓”“及笄”等構成漢語年齡表述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髫龀”是漢語中表示兒童幼年階段的複合詞,由“髫”和“龀”兩個部分構成,具體解釋如下:


  1. 指古代兒童垂下的短發,即“垂髫”。《說文解字》中提到“髫,小兒垂結也”,常與“龆”(兒童換牙)并用為“髫龆”,代指童年。例如《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即用“垂髫”指孩童。


  2. 本義為兒童換牙(乳齒脫落,恒齒長出)。古代文獻記載,男孩八歲、女孩七歲進入換牙期,稱為“始龀”。例如《說文解字》提到:“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

合義:
“髫龀”結合了兒童的外貌特征(垂發)和生理标志(換牙),泛指幼年時期,約七八歲左右。例如《管子·小問》中“未龀不入軍門”,即未到換牙年齡的兒童不得參軍,側面印證這一年齡劃分。

用法:
常見于古文,如“髫龀之年”“髫龀之童”,強調童年的天真與稚嫩。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或文學性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矮個子百鍊鏡半…不…别價蔽芾嶒崚唱歌邨寺隄岸典訓低抑兜眵額定憤怼撫臆寡剌廣霞規悟歸雁孤山鶴昏人霍閃簡弛将尉假葬驚竄金科玉臬寄深記思九大行星儁捷空防窺窬淚幹腸斷理世留剩龍埛冒尖黴黑妙手回春瓶儲破山劍秋鞘曲徇軟潤三齊尚玄山吟澤唱哨所聖語深憲束發封帛順坡下驢四檐松門宿債蘇州市無戲享燕小男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