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徑一寸的大珠。《韓詩外傳》卷十:“若寡人之小國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無寳乎?”《三國志·魏志·蘇則傳》:“前破 酒泉 、 張掖 ,西域通使, 敦煌 獻徑寸大珠,可復求市益得不?”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其重寳,則有徑寸之珠,方尺之璧。”
"徑寸珠"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珍貴珠寶稱謂,最早見于西漢韓嬰《韓詩外傳》:"若臣之鄙,竊謂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十二乘者十枚",指直徑約一寸的珍珠,特指體量罕見、價值連城的大珠。該詞包含三重字義:
一、詞源構成 "徑"取《說文解字》"步道也"之本義,引申為直徑測量;"寸"為傳統長度單位,漢代标準約2.31厘米;"珠"據《爾雅·釋地》定義為"蚌之陰精",特指天然珍珠。三字組合精确描述珍珠尺寸,形成計量标準化的珠寶術語。
二、文獻例證
三、文化内涵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常喻指傑出人才,如《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若唐堯之世,容得許由,今逢聖主,何為獨不可辭徑寸之珠",以明珠喻賢能之士。明代楊慎《丹鉛續錄》考證"古者珠以寸計,漢制徑寸者值千金",揭示其經濟價值标準。
現代考古印證該尺寸規格,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珍珠最大直徑達2.6厘米,與文獻記載的"徑寸"基本吻合,證實古代對大型珍珠的精準描述(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
“徑寸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直徑一寸的大珍珠,常用來形容珍貴稀有的珠寶。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暗底子拜揖半額本直丙舍撐突傳呼電話大願力吊書東不識抖勁鳄浪撫今懷昔寡弱古龍寰内家鷄校勘雞盲靜穆迥陌客人列風離襟六铢衣鹿轓緑帻麥粞瞞天滅絕人性明珠夜投迷亡劘厲目刻南柯蟻南陌譴祟峭異耆昧藑茅奇事三春三腳架三聲耍排場訴聞泰米爾語掏漉踢弄團弄完案僞端畏景物官物和物業下存相能香扆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