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hman] 印度種姓制度中最高種姓或僧侶的一員,其主要職務是誦經、傳經(吠陀經)并主持宗教各種儀式。亦稱“婆羅門教徒”
(1).古 印度 四種姓之一。居于種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誦經、傳教為專業,是社會精神生活的統治者,享有種種特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浄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
(2). 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傳約于公元前七世紀形成,以崇奉 婆羅賀摩 而得名。《隋書·南蠻傳·赤土》:“其俗敬佛,尤重婆羅門。” 清 趙翼 《春間晤西莊于吳門》詩:“婆羅門善呪,無此大神道。”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七:“雖然其差如此,而其變不平等教為平等則同,三教殆皆源於婆羅門乎?”
(3).古 印度 别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名稱》:“ 印度 種姓族類羣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雲經界之别,總謂 婆羅門國 焉。”
(4).曲調名。 唐 南卓 《羯鼓錄》載諸宮曲中有《婆羅門》。《敦煌曲子詞》中也有調名《婆羅門》。按,《婆羅門》曲系 唐 開元 中 西涼 都督 楊敬述 進獻, 天寶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參閱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三。
“婆羅門”是古印度種姓制度中的核心概念,具有宗教、社會和文化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種姓地位
婆羅門是印度種姓制度(瓦爾那制度)中的最高等級,屬于祭司和學者階層,掌握神權、主持宗教儀式,并壟斷文化教育。其名稱源自梵語“Brahman”(意為“梵天”或“淨行”),自稱是梵天後裔。
宗教職能
主要職責包括誦經(如《吠陀經》)、主持王室儀典、占卜農時季節,并解釋宗教律法。在印度教(前身為婆羅門教)中,他們是溝通神與人的中介。
種姓分類
據《瑜伽師地論》記載,婆羅門分為三類:
特權與地位
作為統治階級,婆羅門享有免稅、免刑等特權,且被視為社會精神生活的絕對權威。曆史上,他們通過宗教儀式鞏固權力,甚至影響王權決策。
盡管印度法律廢除種姓制度,婆羅門仍占據社會優勢地位。例如:
漢語中,“婆羅門”也被引申為“博學多才者”的代稱。此外,唐代詞牌名“婆羅門引”亦源于此概念。
佛教與婆羅門教的關系:佛教興起時批判婆羅門特權,提倡衆生平等,但部分教義(如輪回觀)受其影響。
婆羅門是一個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都有重要意義的詞彙。根據不同的背景,這個詞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婆羅門一詞源于梵語,最初是指印度古代的宗教和社會階層之一。他們是印度教的最高等級,并且通常被認為是文化和宗教權威。
接下來,我們來拆分婆羅門這個詞。根據常用的拆分方法,婆字由女字旁和阝字旁組成,女字旁表示與女性相關,阝字旁表示土地、土壤。羅字有落字旁和罒字旁,落字旁表示美好,罒字旁表示網。因此,婆羅門可以理解為與女性、土地、美好和宗教權威有關。
婆羅門一詞最早出現在印度宗教文獻中,例如《吠陀》和其他古代文本。雖然婆羅門原指特定的社會階層,但後來演變為表示印度教的教士階級。在印度的曆史和文化中,婆羅門一詞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繁體漢字中,《婆羅門》一詞會被寫作「婆羅門」。這種寫法保留了婆羅門的原音,但采用了不同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婆羅門可以用「婆老門」或「破戾門」進行表示。不同的寫法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書寫風格和時代而導緻的。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更好地理解婆羅門這個詞:
1. 在印度,婆羅門享有特權和尊重。
2. 博物館中陳列着古代婆羅門的文物。
除了直接表示婆羅門的詞彙外,還有一些組詞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這個詞:
1. 婆羅門教:印度教的一個主要宗派,由婆羅門教士階級主導。
2. 婆羅門階層: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最高階層,專門從事宗教和文化事務。
在近義詞方面,婆羅門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社會和宗教階層的名稱。
相對應的,婆羅門的反義詞可以是「賤民」或「穆斯林」,因為這些詞與婆羅門階層在社會地位和宗教信仰上存在對立。
綜上所述,婆羅門一詞是一個富有曆史和宗教意義的詞彙,它在印度文化和印度教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含義和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