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蹯的意思、絶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蹯的解釋

1.《戰國策.趙策三》:"魏魀謂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虎之情非不愛其蹯也。然而不以環寸之蹯害七尺之軀者權也。'"後遂以"絶蹯"喻作事權衡輕重不因小失大。

詳細解釋

《戰國策·趙策三》:“ 魏魀 謂 建信君 曰:‘人有置係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虎之情,非不愛其蹯也。然而不以環寸之蹯,害七尺之軀者,權也。’”後遂以“絶蹯”喻作事權衡輕重,不因小失大。《文選·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夫係蹄在足,則猛虎絶其蹯……何則,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棄者輕。” 李善 注:“ 延叔堅 曰:‘係蹄,獸絆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絶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一、字面含義與引申義

根據,“絶”有斷絕、結束之意,“蹯”指腳跟,因此“絶蹯”字面可理解為“腳跟斷絕”,引申為行走困難或無法行走的狀态。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描述因疾病、衰老導緻的行動不便,如古代戲曲中老年角色的形象刻畫。不過,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見。

二、典故中的比喻義

根據和,“絶蹯”源自《戰國策·趙策三》的典故:老虎被捕獸夾困住時,為求生而果斷咬斷自己的腳掌(“決蹯而去”)。因此,該詞被引申為權衡輕重、舍棄局部以保全整體的智慧,強調“不因小失大”的決策原則。這一用法更偏向哲學或謀略層面的比喻。

綜合說明

  1. 字面與引申:本義與腳部損傷相關,後擴展至行動困難。
  2. 典故核心:源自老虎斷掌求生的故事,象征取舍智慧。
  3. 現代使用:日常語境中罕見,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引用典故。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其含義,若涉及謀略、決策類内容,通常指向典故中的比喻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絶蹯

絶蹯(jue2 xian1)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絶”和“蹯”兩個字組成。

絶字的部首是糸(繩子部首),它有7個筆畫。蹯字的部首是足(腳部首),它有15個筆畫。

絶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獻,較為令人陌生,因此在現代漢語并不常用。它繁體字的寫法為絶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絶蹯一詞的形狀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經曆了多個階段,每個時期的字形都有些許變化。

以下是一個關于絶蹯的例句:
他的雙腳纖細而修長,像絶蹯一樣迅捷靈巧。

絶蹯的組詞可能相對較少,因為它并非常用詞彙。以下是一個由絶蹯組成的詞彙:
絶蹯漫畫(jue2 xian1 man4 hua4)- 指以動畫方式表現、且內容多為喜劇為主的漫畫作品。

絶蹯的近義詞和反義詞的尋找可能會較為困難,因為這是一個不常見的詞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相關詞彙或同義表達來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