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蹯的意思、絶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蹯的解釋

1.《戰國策.趙策三》:"魏魀謂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虎之情非不愛其蹯也。然而不以環寸之蹯害七尺之軀者權也。'"後遂以"絶蹯"喻作事權衡輕重不因小失大。

詳細解釋

《戰國策·趙策三》:“ 魏魀 謂 建信君 曰:‘人有置係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虎之情,非不愛其蹯也。然而不以環寸之蹯,害七尺之軀者,權也。’”後遂以“絶蹯”喻作事權衡輕重,不因小失大。《文選·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夫係蹄在足,則猛虎絶其蹯……何則,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棄者輕。” 李善 注:“ 延叔堅 曰:‘係蹄,獸絆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典故兩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基本含義:

    • 絶 (jué): 本義為“斷絕”、“割斷”。引申為“盡”、“窮盡”、“獨一無二”等義。
    • 蹯 (fán): 本義指“野獸的足掌”,特指熊、虎、鹿等動物的腳掌。
    • 合義: “絶蹯”字面意思即“斷絕獸足”。但這并非其常用義,其核心含義源于一個著名的曆史典故。
  2. 典故來源與核心寓意: “絶蹯”一詞的經典出處是《戰國策·趙策三》中“魏魀謂建信君”一節(也見于《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故事講述魏國大臣魏魀(也作魏犨)勸誡建信君時引用了一個寓言:

    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虎之情,非不愛其蹯也,然而不以環寸之蹯害七尺之軀者,權也。 譯文: 有人設下捕獸的繩套(系蹄),套住了一隻老虎。老虎大怒,毅然咬斷自己被套住的腳掌(蹯)逃走了。老虎這樣做,并不是不愛惜自己的腳掌,然而它不因為區區一寸的腳掌而危害自己七尺的身軀,這是懂得權衡輕重啊。 在這個典故中,“絶蹯”特指老虎為了保全性命而毅然決斷地咬斷自己被套住的腳掌這一行為。

  3. 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基于這個典故,“絶蹯”一詞超越了其字面意思,獲得了深刻的象征意義:

    • 當機立斷,忍痛割舍: 指在面臨重大危機或兩難抉擇時,為了保全根本利益(生命、大局、核心目标),必須果斷地犧牲局部或次要的部分,即使這種犧牲是痛苦的、巨大的。它強調的是一種壯士斷腕般的決絕和智慧。
    • 權衡輕重,顧全大局: 體現了在困境中進行利害權衡的智慧,懂得什麼是最重要的,并敢于為保全最重要的東西付出代價。
    • 犧牲局部,保全整體: 是一種戰略性的放棄,以小損避免大害。

“絶蹯”一詞源于《戰國策》中老虎斷掌求生的典故。其核心含義并非簡單的“斷腳”,而是象征着在危急關頭,為了保全根本利益(如生命、大局),必須當機立斷、忍痛割舍局部或次要利益(如肢體的一部分、眼前的利益)的決絕态度和智慧。它體現了深刻的生存哲學和戰略思維。

參考資料來源:

請注意: 由于“絶蹯”在現代漢語中極其罕用,主要作為典故性詞語存在于古籍和學術讨論中,因此以上參考資料主要為權威的紙質辭書和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絶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一、字面含義與引申義

根據,“絶”有斷絕、結束之意,“蹯”指腳跟,因此“絶蹯”字面可理解為“腳跟斷絕”,引申為行走困難或無法行走的狀态。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描述因疾病、衰老導緻的行動不便,如古代戲曲中老年角色的形象刻畫。不過,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見。

二、典故中的比喻義

根據和,“絶蹯”源自《戰國策·趙策三》的典故:老虎被捕獸夾困住時,為求生而果斷咬斷自己的腳掌(“決蹯而去”)。因此,該詞被引申為權衡輕重、舍棄局部以保全整體的智慧,強調“不因小失大”的決策原則。這一用法更偏向哲學或謀略層面的比喻。

綜合說明

  1. 字面與引申:本義與腳部損傷相關,後擴展至行動困難。
  2. 典故核心:源自老虎斷掌求生的故事,象征取舍智慧。
  3. 現代使用:日常語境中罕見,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引用典故。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其含義,若涉及謀略、決策類内容,通常指向典故中的比喻義。

别人正在浏覽...

摽拂避骢材官将軍財賮龀童撤銷斥仙出決綽路騎翠翰麤厲彈丸雕闆獨出心裁笃誨反倒富富有餘副虹高飛遠遁鬼羅襦歸降汗洽股栗厚實畫龍不成反為狗黃獅子回文詩活忒忒降骨校核胫部金華仙伯記事摎蓼楷隸聩聩壸奧撈漉連旂骊馬漫天蔽野毛筆民村明谕摩研醲化槃木千秋亭起痼七筴跂蛲茕懷仍耗仁義私罰撕咬索謝團扁屯禦窩娼纖介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