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宛的意思、陶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宛的解釋

陶朱公 範蠡 和 宛 地 孔氏 的并稱。 孔氏 以冶鑄緻富。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故耕不強者無以充虛,織不強者無以掩形。雖有湊會之要, 陶 宛 之術,無所施其巧。”參見“ 陶朱公 ”。參閱《史記·貨殖列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陶宛”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主要作為專有名詞使用,指代歐洲國家“立陶宛”或其簡稱。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百科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國家名稱)

“陶宛”是“立陶宛”(Lithuania)的簡稱,指位于歐洲東北部的波羅的海國家。其全稱為“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首都為維爾紐斯(Vilnius)。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明确标注為“歐洲國名”。

二、曆史詞源與簡稱用法

“陶宛”一詞源于立陶宛語“Lietuva”的音譯簡化。自13世紀立陶宛大公國建立以來,漢語文獻中逐漸形成“立陶宛”的固定譯名,後因語言習慣簡稱為“陶宛”。此用法在《辭海》(第7版)外國地理分冊中有明确記載,強調其作為主權國家的正式指代。

三、地理與文化指代

在漢語語境中,“陶宛”涵蓋該國地理、民族及文化内涵:

  1. 地理範疇:指波羅的海東岸,與拉脫維亞、白俄羅斯、波蘭和俄羅斯接壤的領土(據《大辭海·外國地理卷》)。
  2. 民族屬性:代指主體民族“立陶宛人”(Lietuviai)及其語言文化(立陶宛語屬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7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3. 《大辭海》編輯委員會. 《大辭海·外國地理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陶宛”在漢語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古代詞語中的“陶宛”

指陶朱公範蠡與宛地孔氏的并稱,源自漢代文獻《鹽鐵論》。兩者均為古代著名商人:

  1. 陶朱公:春秋時期越國政治家範蠡,助越王勾踐複國後隱退經商,成為巨富,後世以“陶朱公”代指富商。
  2. 宛地孔氏:西漢時期以冶鑄業緻富的宛地(今河南南陽)商人孔氏家族。

此用法多出現在古文或學術讨論中,例如《鹽鐵論·力耕》提到“陶宛之術”,指代經商緻富的方法。


二、現代國家“立陶宛”

作為歐洲國家,立陶宛(Lithuania)的曆史與文化更為人熟知:

  1. 曆史起源:立陶宛大公國成立于13世紀,14-15世紀成為歐洲最大國家之一,領土涵蓋今波蘭、白俄羅斯等地。
  2. 重要事件:
    • 1386年與波蘭結盟,1569年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
    • 18世紀末被俄羅斯帝國吞并,1990年脫離蘇聯獨立。
  3. 文化遺産:擁有維爾紐斯曆史中心、庫爾斯沙嘴等世界遺産。

區分提示

别人正在浏覽...

暗麝熬清守淡把笏襜衣差彊人意塍埒陳政初九春色從今大武冬大麥堆垜頓踣芳物鉻鋼還望讙訟警司兢戰樛枝擠陷極智看不起枯楊之稊老班楞眉橫眼裡陌淩澌婁豬鹿羹滿志墨墨欠債妾禦青髓瞿地榷算渠廋熱羹傛傛儒先山坡身後蕭條詩伯順陰疏網夙世他人藤角紙桐子邷兒誣悖無耗午橋泉石弦師獻替鮮豔豔小出小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