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門下侍郎的意思、門下侍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門下侍郎的解釋

(1).官名。 秦 漢 時稱黃門侍郎,君主近侍官。 唐 天寶 改稱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侍中之副。 唐 宋 時多以此官同平章事為宰相之稱。 元 以後不設。《新唐書·百官志二》:“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

(2).官名。 秦 漢 時稱黃門侍郎,君主近侍官。 唐 天寶 改稱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侍中之副。 唐 宋 時多以此官同平章事為宰相之稱。 元 以後不設。《新唐書·百官志二》:“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門下侍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央官職,其名稱、職能與地位隨朝代更疊而變化,核心職責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并監督诏令的頒布。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門下侍郎始設于秦代,初名“黃門侍郎”,因任職于宮門(黃闼)而得名,漢代隸屬少府,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诏命。至晉代改稱“門下侍郎”,成為門下省的重要屬官,南北朝時期地位逐漸提升,開始參與機要事務。(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職官制度卷》)

二、唐代的核心職能(鼎盛時期)

唐代門下省與中書省、尚書省并稱“三省”,門下侍郎作為門下省副長官(正三品),與侍中共掌封駁之權:

  1. 審核诏令:審議中書省起草的诏書,認為不妥者可駁回(“塗歸”或“封還”)。
  2. 谏議政事:參與廷議,對政策得失提出谏言。
  3. 人事審核:與侍中共同複核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命。 此職能設計旨在平衡相權,保障決策合理性,是唐代三省制衡的關鍵環節。(來源:《舊唐書·職官志》)

三、宋代演變與衰落

北宋前期門下侍郎成為虛銜,元豐改制後複為實職副相(從二品),與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共同執掌朝政。南宋時職權被并入尚書省,逐漸名存實亡。元代廢止三省制後,門下侍郎一職徹底消失。(來源: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

四、曆史意義

門下侍郎的演變反映了古代中樞權力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1. 陳茂同《中國曆代職官沿革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2. 劉昫《舊唐書·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1997年.
  4.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網絡擴展解釋

門下侍郎是中國古代官職名,其曆史演變和職能特點如下:

一、起源與職能

  1. 秦漢時期
    門下侍郎最初稱為“黃門侍郎”,屬于君主近侍官,主要負責宮廷内務及傳達诏令,是皇帝身邊的親信官員。

  2. 唐代演變

    • 名稱變更: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黃門侍郎為“門下侍郎”,成為門下省長官侍中的副職(正三品),協助處理奏章、審議政令。
    • 職權提升:至德二年(757年)短暫恢複舊稱,大曆二年(767年)複改門下侍郎,品級升為正三品,實際參與中樞決策。

二、地位與作用

三、補充說明

門下侍郎作為三省六部制中門下省的核心職位,在唐代權力達到頂峰,其職能演變反映了古代中央官制從近侍到中樞決策的轉變。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體差異,例如唐代注重實權,宋代則趨于虛職化。更多詳細制度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暴露文學笨拙貶謗扁毛畜生荜辂冰雕城阈馳管創體大馮君蕫蓈煩撋粉閣凫氏幹薪供腳工業區管勾漢禮合算咴兒咴兒監界急綳綳基裡巴斯兢慚京峙寄象句決開題口授龍蝨龍雨麻石明月母弟南監本膩歪秾粹女真文蟠委錯紾偏栖前令巧作名目七辭肉鋪山雞映水神魂蕩揚詩貌師團雙重國籍司更卒慆慢鐵碇通氣退度吳濞五石銅相擾遐仰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