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秦 漢 時稱黃門侍郎,君主近侍官。 唐 天寶 改稱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侍中之副。 唐 宋 時多以此官同平章事為宰相之稱。 元 以後不設。《新唐書·百官志二》:“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
(2).官名。 秦 漢 時稱黃門侍郎,君主近侍官。 唐 天寶 改稱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侍中之副。 唐 宋 時多以此官同平章事為宰相之稱。 元 以後不設。《新唐書·百官志二》:“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
門下侍郎是中國古代官職名,其曆史演變和職能特點如下:
秦漢時期
門下侍郎最初稱為“黃門侍郎”,屬于君主近侍官,主要負責宮廷内務及傳達诏令,是皇帝身邊的親信官員。
唐代演變
門下侍郎作為三省六部制中門下省的核心職位,在唐代權力達到頂峰,其職能演變反映了古代中央官制從近侍到中樞決策的轉變。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體差異,例如唐代注重實權,宋代則趨于虛職化。更多詳細制度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等史料。
《門下侍郎》是指古代中國官職中的一種,是宰相的副職,負責輔助宰相處理政務。侍郎一般是宰相的親信和助手,擔負着運作政府的重要職責。
《門下侍郎》的拆分部首是「門」、「侍」、「長」、「日」。它共有16個筆畫。
《門下侍郎》一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官職制度,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在封建社會中,這個職位地位高貴,代表着權力和權威。
《門下侍郎》的繁體字寫作「門下侍郎」。
古時候《門下侍郎》的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侍」的古字形為「隹」加「人」,「郎」的古字形為「阝」加「良」。在古代,人們使用這種字寫法來表示《門下侍郎》這一職位。
1. 他在宰相府中擔任門下侍郎,負責協助宰相處理政務。
2. 這位門下侍郎才智過人,功績卓越。
官宦家門、門徒、宰相之門、貴門、門客
内閣成員、輔弼、助理、副手
平民、庶民、百姓、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