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傳說中善于捕魚的人。亦稱 任公 、 任父 。《莊子·外物》:“ 任公子 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 會稽 ,投竿 東海 ,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鶩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裡。 任公子 得若魚,離而臘之,自 制河 以東, 蒼梧 已北,莫不厭若魚者。” 成玄英 疏:“ 任 ,國名。 任國 之公子。”後常用以指超世的高士。 唐 李賀 《苦晝短》詩:“誰似 任公子 ,雲中騎碧驢。” 明 薛惠 《草堂》詩:“平生頗詫 任公子 ,末路方思 馬少遊 。”
“任公子”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
源于《莊子·外物》的寓言人物,指古代善于捕魚的高士。他使用巨型釣具(大鈎巨缁)和五十頭牛為餌,在東海垂釣一年,最終釣得一條震撼天地的大魚,分食衆人。此典故體現道家超然物外、胸懷大志的精神境界,後世常用以代指超世脫俗的高士。
正面象征:
在詩詞中多用于贊美隱逸高人或宏大抱負,如李賀《苦晝短》"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以碧驢象征其超凡境界;李白詩中也借喻隱士的淡泊。
負面解讀:
部分辭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縱情享樂、不務正業之人”。這可能是後世對“放任不羁”字面義的引申,與原始典故無直接關聯,需注意語境區分。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若涉及古典文學,通常指向《莊子》典故;若現代語境中出現負面用法,需考察是否為引申或誤用。
《任公子》是一個表示對某位有才華的年輕人的稱呼。在古代社會,"公子"是對出身高貴或有才華的年輕男子的尊稱,"任"是姓氏之一。因此,《任公子》可理解為對姓任的有才華的年輕人的尊稱。
《任公子》的部首是"人"字旁,表示與人有關,與人有關的事物。
根據《康熙字典》統計,《任公子》一共有12畫。
關于《任公子》這個詞的具體來源并不清楚,但可以推測它可能來自于古代文人士子之間的稱謂。在古代社會,文人和士子常常以雅號或别名來相互稱呼,以顯示彼此之間的尊重和友誼。
《任公子》的繁體字是「任公子」。
古代的《任公子》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漢字書寫形式經曆了演變和改革,部分字形可能有所差異。
1. 他是個才華出衆的《任公子》,在文學界有很高的聲望。
2. 那位《任公子》的書法水平非常高,被譽為當代書法大師。
1. 任意: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
2. 公子哥:對某位有財力或有地位的年輕男子的尊稱。
1. 才子:指有才華的人。
2. 士子:古代稱呼有讀書人身份的人。
1. 無能之輩:指缺乏才華或能力的人。
2. 平庸之子:指普通無特長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