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空的意思、頓空的詳細解釋
頓空的解釋
謂急速地窮乏。《逸周書·文傳》:“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十重者王,頓空者亡。” 孔晁 注:“生多到重,生少到空。” 漢 班固 《白6*虎通·崩薨》:“又為天子守蕃,不可頓空也。”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動:橫的兩頭都要頓一頓。 次:三頓飯。 古同“鈍”,不鋒利。 姓。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空的解釋 空 ō 不包含什麼,沒有内容:空洞(a.沒有内容的;b.物體内部的窟窿)。空泛。空話。空曠。空乏。空空如也。空前絕後。憑空(無根據)。真空(沒有任何東西)。 沒有結果的,白白地:空跑了一趟。空口無憑。 離開地面的,在地上面的地方:空軍。空氣。空投。空運。 空 ò 使空,騰出來:空一個格。空出一間房來。 閑着,沒被利用的:空白。空地。空額。空房。空缺。 虧欠:虧空。 空 ǒ 古同“孔”,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頓空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頓空”是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語素拆解和典籍用例兩方面分析:
一、詞義溯源
“頓”在《漢語大詞典》中有“突然、短暫停止”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冊),佛教典籍中則發展出“頓悟”的禅宗概念。“空”在《說文解字》中解作“竅也”,後引申為虛無狀态,在佛經翻譯中對應梵語“śūnyatā”(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特指事物本質的空性。
二、複合詞義項
- 禅宗用語:指突然體悟空性的修行境界,見于《景德傳燈錄》卷五載慧能語錄:“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頓空三界,朗然獨存。”
- 方言用法:晉語方言區(山西、内蒙古部分地區)保留“物件頓空消失”的表達,表示物品突然不見(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 文學轉喻:明清小說中用作“時間短暫”的誇張表述,如《醒世姻緣傳》第三回:“這銀錢頓空裡飛了去,可是悶殺人也。”
三、現代使用特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列詞條,但在《禅宗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有專項解釋,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語義指向。
網絡擴展解釋
“頓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ùn kōng,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急速窮乏:指資源或物質突然極度匮乏。
- 出自《逸周書·文傳》:“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十重者王,頓空者亡。” 孔晁注:“生多到重,生少到空。”
- 班固《白虎通·崩薨》中也有“不可頓空”的用法,強調事物不可驟然空虛。
-
突然空曠(現代引申義):形容場景或狀态驟然變得空蕩。
二、詞源與結構
- “頓”:表“突然、急速”,如“頓悟”;
- “空”:表“空虛、匮乏”。
組合後強調事物在短時間内由盛轉衰或由滿轉空的過程。
三、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資源管理失衡導緻的衰亡(如《逸周書》)。
- 現代用法:可形容物理空間(如人群散去後)或抽象狀态(如資金鍊斷裂)的突然空虛。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驟貧、突竭、倏然空虛
- 反義詞:充盈、豐饒、持續繁盛
五、補充說明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側重空間含義,但需結合古籍(如、4、6、7)理解其原始用法。若需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逸周書》及《白虎通》。
别人正在浏覽...
白蕉衫表冊偪近長短說暢毂赪殺陳遵轄遲疑未決初度當郎電轉兒疊影俄國農奴制改革幹細胞功臣瑰豔故陰骸骨谽谺好壽回施渾身上下匠畫江信馢香教具金剛神決正闿敏抗絕闚儗庫金狼多肉少斂揫溜轉緑線蒙瀎納職拼殺迫劃遣喚錢帖青臒青霞群幹人身權利認為日中必昃軟困三分鼎足十大洞天食肆術人邃林損人害己外荒違恩負義五尺豎子仙夫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