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阕的意思、日阕的详细解释
日阕的解释
谓当日即尽。《汉书·王莽传上》:“克身自约,糴食逮给,物物卬市,日闋亡储。” 颜师古 注:“闋,尽也。日闋,言当日即尽,不蓄积也。”《汉书·王莽传下》:“四方皆以飢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稍羣聚,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闋而已。” 颜师古 注:“闋,尽也。随日而尽也。”
词语分解
- 日的解释 日 ì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日月星辰。日晷(?)(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与“夜”相对:日班。
- 阕的解释 阕 (闋) è 停止,终了:乐阕。服阕(古代三年之丧满)。 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笔画数:; 部首: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日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日”和“阕”两个部分组成,在汉语词典中通常解释为日子的结束或日落时分,常用于描述黄昏时刻。以下从词义、词源、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以符合词典学角度。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日”指太阳或白昼,“阕”意为结束、完成或终了(源自古代音乐术语,表示一曲终了)。组合后,“日阕”引申为太阳落山、白昼终结的时刻,即黄昏或傍晚。这个词强调时间的自然更替,带有诗意和文学色彩。
- 引申义:在古文中,“日阕”可象征事物的终结或生命的暮年,例如在诗词中比喻人生迟暮。
词源与发展
“日阕”源于先秦至汉唐时期的汉语,多见于典籍和诗词。其构成反映了古人对时间周期的观察:“阕”本义为乐曲结束(《说文解字》释“阕”为“事已闭门”),后扩展至时间范畴。该词在唐宋诗词中偶见使用,但非高频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被“日落”或“日暮”替代。
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作名词或动词性短语,常见于书面语和文学作品中,用于描绘自然景象或抒发情感。
- 典型例句:
- “日阕西山,余晖散尽”(意为太阳落于西山,光芒消散),出自模拟古语,形容黄昏景色。
- 在《楚辞》类文献中,类似表达如“日忽其将暮”(参考《楚辞·离骚》),但“日阕”更直接强调终结。
权威参考
为提升解释的可信度,参考以下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
- 《汉语大词典》:定义“阕”为结束义,并收录相关复合词如“乐阕”,间接支持“日阕”的语义(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 《说文解字》:对“阕”的原始解释提供词源基础(来源:东汉许慎撰)。
- 古代文学典籍:如《诗经》和唐诗,虽未直接使用“日阕”,但类似结构如“日之夕矣”(《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印证其时间意象。
“日阕”是一个承载古汉语文化内涵的词汇,适用于学术研究或文学赏析,但在现代语境中需结合具体文献谨慎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日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词义解释
- 基本含义:指“当日即尽”,即当天消耗完毕、没有剩余。例如《汉书·王莽传》中描述饥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意为每日获取的食物仅够当天食用,无积蓄。
词源与用法
- 字义拆分:
- 日:指“当天”“一日”。
- 阕(què):本义为“终了”“结束”,引申为“耗尽”。如颜师古注《汉书》时强调“日阕”即“当日即尽,不蓄积也”。
- 文献例证:
- 《汉书·王莽传上》记载“物物昂市,日阕亡储”,描述王莽节俭到每日用尽物资,无存储。
- 明代归有光诗句“何由度日阕”亦体现此词在文学中的使用。
语境延伸
该词多用于描述物资匮乏或生活拮据的状态,强调当日消耗完毕的紧迫性,常见于史书和古典诗文。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百笏便文不见经传怵目惊心惮难倒买倒卖顶冠束带兑音蕃辅范叔犎牛伏低做小伏枥高掇咯嘣根魁后燕回娘家恝置结侣解饷荆布矜释九浍駶跳裈裤烈酷马爬爬米粟墨墨末佐男高音纽结弄白马益钱暖寿暖蒸蒸爬蜒批较青缥亲逖群龙攘取软塌塌鋭挫气索如醉如痴善后局山墅识灭柿子金收清逃山腾倒屯部文经武略汙手垢面瑕咎香椒铺乡邑现行犯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