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塞的意思、險塞的詳細解釋
險塞的解釋
猶要塞。 晉 幹寶 《晉紀總論》:“夷 吳 蜀 之壘垣,通二方之險塞。”《六韬·必出》:“斥堠常戒,險塞盡守。” 劉揆一 《黃花崗之役》:“一面分兵扼守 臨淮關 ,以握南北險塞。”
崎岖阻塞。《後漢書·儒林傳下·謝該》:“道路險塞,無由自緻。”《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益州 險塞,沃野千裡。”
詞語分解
- 險的解釋 險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災難:危險。風險。冒險。探險。保險。铤而走險。 可能發生災難的:險象。險情。險境。險峰。險惡。 要隘,不易通過的地方:險隘。險厄。險固。天險。 存心狠毒:險毒。陰險。 幾乎,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網絡擴展解釋
“險塞”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詞義解釋:
- 名詞:指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要塞或地區。例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即形容益州(今四川)地勢險要且土地肥沃。
- 形容詞:形容地勢崎岖阻塞、交通困難。如《後漢書》中“道路險塞,無由自緻”,描述路途艱險難行。
二、用法與示例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軍事要地或自然地形,如“扼守險塞”“山川險塞”。
- 亦可比喻環境或處境的艱難,如“仕途險塞”。
- 近義詞:險隘、要塞、關塞。
- 反義詞:通途、平川、坦途。
三、權威出處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如:
- 《三國志·諸葛亮傳》。
- 晉代幹寶《晉紀總論》提及“通二方之險塞”。
四、發音與争議
- 拼音存在兩種常見标注:xiǎn sāi(側重阻塞)和xiǎn sè(古語或方言讀音),需結合語境判斷。
總結來看,“險塞”兼具地理特征與抽象比喻的雙重含義,需根據上下文靈活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險塞的意思
險塞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地勢險要、道路崎岖、困難險阻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山川地形或者比喻事物的困難程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險(部首:阜,8畫)+ 塞(部首:土,13畫)
來源
險塞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小星》:“匪險塞而無據。”其後在曆代文獻、詩詞中經常出現,成為描述地勢險要和境況困難的常用詞彙。
繁體
険塞
古時候漢字寫法
險:彳山刂隹刂
塞:⺆并土土土
例句
1. 這條路通向西部山區,十分險塞,車輛行駛需格外小心。
2. 在這個險塞的環境中,隻有最勇敢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組詞
險要、險惡、險峻、險路、險境
近義詞
險峻、險峭、險惡、險要
反義詞
平坦、寬敞、順利、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