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骨碎身的意思、粉骨碎身的詳細解釋
粉骨碎身的解釋
謂身軀粉碎,犧牲生命。 唐 蔣防 《霍小玉傳》:“平生志願,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蘭孫 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雖粉骨碎身,無可報答。’” 清 洪昇 《長生殿·罵賊》:“俺不免乘此,到那厮跟前,痛駡一場,出了這口憤氣。便粉骨碎身,也説不得了。”
詞語分解
- 粉骨的解釋 粉身碎骨,不惜生命。《南齊書·王僧虔傳》:“一門二世,粉骨衛主,殊勳異績,已不能甄,常階舊途,復見侵抑。”《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臣寧堪粉骨,報命讎門。乞 江 西一境,受臣控督。” 宋 蘇轍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網絡擴展解釋
“粉骨碎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ěn gǔ suì shēn,其核心含義是形容為了某種目标或信念,甘願犧牲生命,甚至身體粉碎也在所不惜。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身體被徹底摧毀,骨骼碎裂成粉末,強調極端的犧牲形式。
- 引申義:比喻為達成重要目标(如報恩、忠誠、理想等)而獻出生命,帶有強烈的奉獻色彩。
出處與演變
- 唐代起源:最早見于唐代蔣防的《霍小玉傳》:“平生志願,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此處表達主人公為愛情誓死相守的決心。
- 明代擴展:明代淩濛初在《初刻拍案驚奇》中進一步使用,如“雖粉骨碎身,無可報答”,突顯報恩主題。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常見于書面語。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具體語境中可體現悲壯或決絕的情感。
- 結構:聯合式成語,前後兩詞(“粉骨”與“碎身”)意義疊加,強化表達效果。
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成語:粉身碎骨、肝腦塗地、赴湯蹈火。
- 關聯詞辨析:
- 粉身碎骨:與“粉骨碎身”意義幾乎相同,但詞序不同,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粉身碎骨”。
- 碎骨粉身:詞序颠倒的變體,用法和含義一緻。
例句參考
- 古典語境:“蘭孫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雖粉骨碎身,無可報答。’”(《初刻拍案驚奇》)
- 現代用法:可形容英雄人物為國捐軀,如“戰士們粉骨碎身,誓死守衛疆土”。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粉骨碎身”不僅描述肉體毀滅,更承載了文化中對忠誠、犧牲精神的高度推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古典文學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粉骨碎身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形容女性遭受極大痛苦或悲慘命運後的狀态。下面是關于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粉:米字旁,三筆
- 骨:骨字旁,八筆
- 碎:石字旁,13筆
- 身:身字旁,7筆
來源:
《粉骨碎身》這個詞語出自明代文學家楊慎的《世說新語·政事》一文中的一句話:“但恨今人粉骨碎身,以至谑浪之事無不可忍。”這句話中用來形容女性遭受痛苦和悲慘命運。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固定搭配,廣泛用于描寫女性的悲苦遭遇。
繁體:
粉骨碎身的繁體寫法是「粉骨碎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粉骨碎身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她經曆了一連串的不幸事件,粉骨碎身地忍受着。
組詞:
- 粉身碎骨(拆解詞語:粉、身、碎、骨)
- 忍辱負重(拆解詞語:忍、辱、負、重)
近義詞:
- 悲慘遭遇
- 痛苦折磨
反義詞:
- 幸福快樂
- 順利美好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