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雙鈎 ”。亦作“ 雙勾 ”。 1.古代藏鈎遊戲。 唐 李商隱 《代應》詩之二:“昨夜雙鉤敗,今朝百草輸。” 朱鶴齡 注引 晉 周處 《風土記》:“ 義陽 臘日飲祭之後,叟嫗兒童為藏鈎之戲,分為二曹,以校勝負。” 馮浩 注:“雙鉤即藏鉤。”
(2).成對的挂鈎。 明 陳海樵 《錦纏道·惜别》曲:“憶風流,醉眠在 吳 姬酒樓,錦帳控雙鈎,未言時早自覺密意先投。” 清 汪元爵 《雙頭牡丹》賦:“窗橫六扇,簾靜雙鈎。”
(3).古代指女子纏足的形狀。 明 單本 《蕉帕記·幻形》:“妝罷脂香在手,行來羞蹴雙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寄生》:“着松花色,細褶繡裙,雙鈎微露,神仙不啻也。”《花月痕》第二一回:“果是雙雙白足,自然也好,最難看是蓮船半尺假作蓮瓣雙鈎。”
(4).書寫毛筆字的一種執筆方法。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陸希聲》八:“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 希聲 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抵。用筆雙鈎,則點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鐙法。” 宋 黃庭堅 《論書》:“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鈎迴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 宋 黃庭堅 《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鈎,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己意左右。”
(5).摹寫的一種方法。用線條鈎出所摹的字筆畫的四周,構成空心筆畫的字體。 宋 姜夔 《續書譜·臨》:“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郭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體。” 宋 陸遊 《地僻》詩:“幾淨雙鈎摹古帖,甕香小啜試新醅。”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小楷墨刻》:“ 董 來借摹,予懼其不歸也,信手對臨百餘字以應之,并未曾雙鉤及過朱,不意其遽入石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賜福字》:“其内廷翰林及 乾清門 侍衛,皆賜雙鈎‘福’字,蓋禦筆勒石者也。”
(6).中國畫技法之一。 黃若舟 《花鳥畫技法·勾勒輪廓》:“中國畫寫生是先用炭條輕輕地勾出輪廓……再用毛筆加工細描,用純熟的手法勾勒出生動活潑的線條,所以勾勒畫法,是用線條描出物體形象的輪廓。因為從兩條線勾成物形,又稱為雙勾畫法。” 朱自清 《你我·<子恺漫畫>代序》:“裡面有一幅……畫着一個微側的半身像:他嚴肅的臉上戴着睛鏡,有三五顆雙鈎淚珠兒,滴滴搭搭曆曆落落地從眼睛裡掉下來。”
“雙鈎”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不同領域或曆史背景而異。以下是綜合各類來源的詳細解釋:
雙鈎的核心含義集中在書法繪畫技法和曆史器物/習俗上。若需了解特定領域(如書法步驟或兵器形制),可進一步查閱來源等。
雙鈎是一個漢字詞,讀音為shuāng gōu。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是钅(金)部,右側是勾部。钅部表示與金屬有關,勾部表示勾狀物。拆開來看,雙鈎共有8個筆畫。
雙鈎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兩個鈎連在一起形成的意象。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形狀、某種特征或某種動作具有像雙鈎一樣的特點,具有曲線美或精細之意。
在繁體字中,雙鈎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不同。雙鈎也有一種古字形,鈎的上方略微向外彎曲,更加突出其弧線美感。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雙鈎詞:
1. 這幅畫的線條婉轉多姿,如雙鈎般優美。
2. 他的字寫得又細膩又穩健,每一筆都像是一把雙鈎刻刀。
雙鈎的組詞:雙鈎字、雙鈎勾、雙鈎刻刀。
雙鈎的近義詞:雙弧、雙勾。
雙鈎的反義詞:直鈎、單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