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儵忽的意思、儵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儵忽的解釋

(1).倏忽。迅疾貌。《呂氏春秋·決勝》:“儵忽往來,而莫知其方。”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下·驺虞》:“怪獸五彩,尾參於身,矯足千裡,儵忽若神。”《南齊書·高帝紀下》:“機變儵忽,終古莫二。” 清 姚鼐 《祭林編修澍蕃文》:“邈不得徠歸兮,儵忽以終生。”

(2).目視不明貌。《楚辭·遠遊》:“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 王逸 注:“儵忽,目瞑眩也。”

(3).傳說中的神名。南海之神為 儵 ,北海之神為 忽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 儵 ,北海之帝為 忽 ,中央之帝為 渾沌 。 儵 與 忽 時相與遇於 渾沌 之地, 渾沌 待之甚善。 儵 與 忽 謀報 渾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 渾沌 死。” 明 唐順之 《元陽洞》詩:“ 混沌 遇 儵忽 ,誤被鑿一竅。”

(4).比喻惡人。 唐 李商隱 《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暫能誅儵忽,長與問乾坤。” 馮诰 注:“此則用《招魂》‘雄虺九首,往來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亦見《天問》。以比 訓 ( 李訓 )、 注 ( 鄭注 )之奸毒……以‘儵忽’代雄虺,古有此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儵忽(音 shū h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迅速、突然”,常用于描述時間短暫或變化急遽的狀态。以下是詳細釋義與權威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迅疾貌

    指時間極短或動作極快,如《莊子·應帝王》中“儵忽”形容混沌被鑿七竅後迅速死亡的過程,體現事物轉瞬即逝的特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突然、驟然

    強調事件發生的意外性與不可預見性,如《楚辭·九歌》中“儵而來兮忽而逝”,描繪神靈來去無蹤的狀态。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字形與詞源考辨


三、典籍用例與語義延伸

  1. 哲學隱喻(《莊子》):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

    以“儵”“忽”拟人化命名神靈,暗喻時間流逝與人為幹預的悖論。

    來源:《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2. 文學意象(唐詩宋詞):

    李賀《感諷》“桂露對仙娥,星星下雲逗……儵忽昭陵石,青苔掩行迹”,借“儵忽”抒發生命須臾、功業易逝之歎。

    來源:《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
  4. 《莊子集釋》,郭慶藩,中華書局,2012.
  5. 《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紙質/電子版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儵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ū hū,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具體如下:

  1. 迅疾貌
    指動作或時間極快、轉瞬即逝。例如《呂氏春秋·決勝》提到“儵忽往來,而莫知其方”,形容行動迅速難以捉摸。晉代郭璞在《山海經圖贊》中也用“儵忽若神”描述神獸的矯捷。

  2. 目視不明貌
    表示視線模糊或視覺不清的狀态。《楚辭·遠遊》中“視儵忽而無見兮”即用此意,王逸注為“目瞑眩也”。

  3. 傳說中的神名
    根據《莊子·應帝王》記載,“儵”與“忽”分别為南海和北海之神,因鑿開中央之神“渾沌”的七竅導緻其死亡,這一典故常被後世引用(如明代唐順之《元陽洞》詩)。

  4. 比喻惡人
    因《莊子》中“儵忽”的行為帶有破壞性,後人引申其代指“惡人”或“不善之徒”。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百尺樓邊山碧瑩不可終日燦煥插座塵牀鸱鸮打簇當不住大相國寺诋譏遞加段疋奉玄粉題感逝山陽工夫茶攻逐故犯過式行同狗彘寒儒黃绀绀箋彩講訂叫嘷架設甲首激合吉康近體詩機棚籍戎窠擪孔家店隸籍魯風鞵抹角轉彎抹淚揉眵莫桑比克謀士敲坷垃清嗓情熟祛妄戎禦三侯色聽剩馥殘膏豕竄狼逋石刻始馬儵忽斯拉夫字母溏便駝隊王侯将相王喬履溪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