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晷。古代測日影定時刻的儀器。亦以指太陽。 唐 柳宗元 《問答·晉問》:“當空發耀,英精互繞,晃蕩洞射,天氣盡白,日規為小,鑠雲破霄。”參見“ 日晷 ”。
日規是漢語中對"日晷"的别稱,指通過太陽投射的晷針陰影測定時間的儀器。該詞由"日"和"規"兩個漢字構成,"日"指太陽,"規"本義為畫圓的工具,在此引申為測量、規範之意。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記載,日規由晷針、晷面、時辰刻度三部分構成,晷面通常為石制圓盤,中央垂直立金屬晷針,通過日影方位對應十二時辰刻度(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從曆史應用看,日規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匠人建國,置槷以縣",漢代鄭玄注疏中明确指出"槷即表也,表即晷也",說明先秦時期已掌握圭表測時技術(來源:《周禮注疏》中華書局)。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赤道式日晷,其晷面傾斜角度與當地緯度吻合,晷針指向北極星,這種精妙設計印證了《中國天文史》所述"晷儀之制,必準緯度"的建造原則(來源:《中國天文史》科學出版社)。
現代研究表明,日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其晷影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 Delta t = frac{L cdot tan phi}{cos delta} $$ 其中$phi$為太陽時角,$delta$為太陽赤緯,該公式揭示了日影長度與太陽運行軌迹的數學關系(來源:《傳統天文儀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規(rì gu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本義:古代計時儀器
日規即“日晷”,是中國古代通過觀測太陽投影測定時間的工具。其結構通常包含銅制晷針(表)和石制晷面,晷針垂直穿過晷面中心,晷面傾斜與天赤道平行,并刻有12個大格代表時辰。太陽照射時,晷針影子隨太陽移動指示時間。唐代柳宗元《晉問》中“日規為小”即描述其原理。
2. 引申含義
在成語中,日規引申為“遵守時間規則”,強調按時完成事務的态度。例如形容人嚴守日程、高效自律。
英文對應詞:sundial。
相關文獻:曆史記載與詩詞中常以日規象征時間規律,如《晉問》的文學化表達。
漕司冊襚察舉産母痨誠意正心沖鬯充饑惙怛傷悴雛尾膵髒打照琱镂都速獨樹一幟放慢非對抗性矛盾服習詭寄寒品紅窗影宏綱鴻工後遺症滑出律火星胡鱅郊域家孫寖驕金暈就事局署卡兒水狂禅誇嚴嫪毐連貫性龍眠貌定末筵瞧得起七寶樓台期高拳打腳踢擅夕沈燎世及事務主義收果收臧肆體聳誠算卦頽淪吐漱歪嘴和尚瞎念經危行吳亭仙曲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