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吞吐。漱,同“ 嗽 ”,吮吸。 南朝 梁 劉孝标 《廣絕交論》:“吐漱興雲雨,呼噏下霜露。”
“吐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引申比喻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比喻義為“發表有價值的言論或文章”,類似“吐故納新”的用法,強調通過語言或文字傳遞精華内容。
《吐漱》(tǔ s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吐出口中的津液,漱洗口腔。
《吐漱》是由“口”和“水”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7,其中“吐”字有5畫,“漱”字有12畫。
《吐漱》的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毛詩·齊風·采薇》:“吐之草中,射之水中。”其中的“吐”即指吐出來的液體,“漱”指使用水洗滌。
在繁體字中,“吐漱”保留了原始的漢字寫法,即「吐漱」。
在古代漢字中,吐漱的寫法不太相同。
《說文解字》中記載的《吐》字寫法為「口子兄」,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口聿」。《說文解字》中記載的《漱》字寫法為「水申反」,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申反」。這些不同的寫法多是因為字形的變遷和字體的演變。
1. 每天早上起床後,我都會吐漱一番,然後開始新的一天。
2. 醫生建議每天洗臉後要用溫水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潔。
1. 吐血:指因病情嚴重或受傷而口腔内的血液流出。
2. 漱洗:指用水或其他液體沖洗清潔。
3. 吐氣揚眉:形容精神振奮,豪情萬丈。
近義詞:噴湧、吐出。
反義詞:吞咽、咽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