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根據外貌判斷人的才德。 唐 韓愈 《答楊子書》:“比於東都,略見顔色,未得接言語,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
"貌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詞典中較少單獨收錄,但其含義可從字義訓诂和古籍用例中明确。該詞由“貌”與“定”兩個語素構成:
“貌定”的完整含義是:僅憑外表、表面現象或粗略的觀察就做出判斷或下結論。 它強調判斷的依據不深入、不全面,帶有主觀臆斷或輕率判斷的意味。
古籍例證與權威參考: “貌定”一詞最經典的出處見于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的訓诂學著作《讀書雜志》。在《讀書雜志·漢書第十》“連語”條下,王念孫對古書中常見的“連語”(連綿詞)進行了精辟分析。他指出許多被誤解為兩個獨立意義的詞,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聯綿詞,其意義需整體理解,不能望文生義、拆字強解。他批評了顔師古等前代學者在注釋《漢書》時,有時犯下“緣詞生訓”(根據字面意思隨意解釋)和“貌定” 的錯誤。這裡的“貌定”,即指顔師古等人僅憑詞語表面的字形或粗略印象,就輕率地斷定其含義,而沒有深入考察其作為聯綿詞的整體性和實際語境用法。
“貌定”意指僅依據表面現象或粗略觀察就輕率地下判斷、做結論。其核心在于強調判斷的表面性、主觀性和不充分性。該詞在學術批評(尤其是訓诂學領域)中常被用來指摘那種不深入考究、望文生義的錯誤研究方法。其經典用例見于王念孫《讀書雜志》對前人注釋錯誤的批評。
關聯詞: “貌定”的含義與“貌度”(僅憑外表揣度)、“臆斷”(主觀武斷)、“望文生義”等詞有相近之處。
“貌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才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該詞由“貌”(外貌、相貌)和“定”(判定、斷定)組成,指通過觀察人的外表來推測其内在品德或才能。這種判斷方式帶有主觀性,常見于古代對人的初步評價。
出處與例證
唐代韓愈在《答楊子書》中寫道:“比於東都,略見顔色,未得接言語,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此句表明韓愈雖對某人有好感,卻未僅憑外貌貿然下結論,體現了古人對“貌定”的審慎态度。
用法與評價
相關擴展
與“貌定”相關的成語包括“以貌取人”“相由心生”等,均涉及外貌與内在的關系,但語義側重不同。
總結來看,“貌定”反映了古代社會的一種認知方式,但需結合言行深入觀察才能全面評價他人。
傲辟包裝悲憐表尺哺糟啜醨纏令撐腰池座酬謝黜汰大筆一揮達官知命颠馳對於副辂歌吟海狗唬吓夾帳積楚界外球警快寇賈勞愛流通渠道柳巷花街卯金刀夢中説夢明法牧地木觚暮霞男陰偶視皮牙孜牽卑橋樓軟硬兼施叡明砂土射牛石渠閣螫手試香適卒鼠璞司爨歲除素葉條凳帖帖唾壺文伯文鹓五角星[形]武克無媿色無序香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