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根據外貌判斷人的才德。 唐 韓愈 《答楊子書》:“比於東都,略見顔色,未得接言語,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
“貌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才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該詞由“貌”(外貌、相貌)和“定”(判定、斷定)組成,指通過觀察人的外表來推測其内在品德或才能。這種判斷方式帶有主觀性,常見于古代對人的初步評價。
出處與例證
唐代韓愈在《答楊子書》中寫道:“比於東都,略見顔色,未得接言語,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此句表明韓愈雖對某人有好感,卻未僅憑外貌貿然下結論,體現了古人對“貌定”的審慎态度。
用法與評價
相關擴展
與“貌定”相關的成語包括“以貌取人”“相由心生”等,均涉及外貌與内在的關系,但語義側重不同。
總結來看,“貌定”反映了古代社會的一種認知方式,但需結合言行深入觀察才能全面評價他人。
“貌定”是一個成語,意為外貌決定命運。
“貌定”的部首是豕,總共有10畫。
“貌定”最早出現在《漢書·郡國志上》中,意為外貌決定命運。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運用于描述人的相貌與命運之間的關系。
“貌定”的繁體字為“貌定”。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古代文字研究者的研究,古時候寫“貌定”時,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他雖然相貌出衆,但是内心卻十分平凡,正是因為“貌定”的原因,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機會。
相貌、樣貌
面孔、外貌
不拘相貌、不計外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