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人鱼的意思、人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人鱼的解释

(1).即鲵鱼。俗称娃娃鱼。《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五十二里曰 竹山 …… 丹水 水焉,东南流注于 洛水 ,其中多水玉,多人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伊水 又东北流,注于 洛水 。《广志》曰:‘鯢鱼,声如小儿嗁,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 伊水 也。 司马迁 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 始皇帝 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 徐广 曰:‘人鱼,似鮎而四足,即鯢鱼也。’”参见“ 人鱼膏 ”。

(2).儒艮的别称。哺乳动物。哺乳时用前肢拥抱幼仔,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人鱼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传说生物,其释义可分为以下层面:

  1. 神话形象

    《汉语大词典》定义人鱼为“人身鱼尾的幻想生物”,常见于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象征海洋的神秘性。例如《山海经·海内南经》提到“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面而鱼身”,描述人鱼半人半鱼的形态。晋代《博物志》载“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泣泪成珠”,强化了其与珍宝相关的文化意象。

  2. 生物原型考据

    部分古籍中的“人鱼”指向现实动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记载:“人鱼,即鯢鱼……声如小儿啼”,认为人鱼实为鯢(大鲵)或儒艮的拟人化描述。清代《海错图》进一步将儒艮称为“人鱼”,因其哺乳时怀抱幼崽的姿态形似人类。

  3. 文学与艺术象征

    人鱼在诗词中常寄托离别相思之情,如李商隐《碧城》诗“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龙鱼”;戏曲《牡丹亭》则以人鱼意象隐喻生死界限。现代影视作品中,人鱼形象多衍生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融合东西方传说元素。

  4. 民俗信仰与禁忌

    沿海渔民传统中视人鱼为海神使者。《闽中海错疏》记载渔民忌捕人鱼,认为其现身预示风浪;岭南地区则传说人鱼油脂可作长明灯,见于屈大均《广东新语》。

网络扩展解释

“人鱼”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生物学定义和文化传说两类:

一、生物学定义

  1. 鲵鱼(俗称娃娃鱼)
    属于两栖动物,因四足形态和类似婴儿的叫声得名。《山海经》等古籍记载其“声如小儿啼”,《水经注》称其可入药。

  2. 儒艮
    海洋哺乳动物,哺乳时前肢抱幼崽,头部露出水面,形似人类游泳姿态,故称“人鱼”。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


二、文化传说

  1. 中国神话中的鲛人
    古籍称“泉客”或“泉先”,《山海经》描述其“黥面画体为鳞采”,传说能织绡、泣泪成珠,属水族灵物。

  2. 西方人鱼形象
    欧洲传说中多为上半身人形、下半身鱼尾的神秘生物,如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悲剧角色,象征对灵魂与爱情的追求。

  3. 日本与东南亚传说
    日本“矶姬”等形象多具危险色彩,东南亚则常将儒艮与神话结合,赋予其守护海洋的象征意义。


三、文学与语言应用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传说或生物学细节,可参考《山海经》《水经注》等古籍,或查阅海洋哺乳动物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扁毛畜生长伯晨衣楚池辵辵凋索迭颖丁香头洞鉴废兴堆积作用多昬防拟反汗坟封府衙搆煽广汉羌孤恩虾蟆泉忽喇叭阍役火炎交赊冀北解巾拮掬纠白镌椠掘室求鼠客游况施连萼鹿卢论请罗刹日緑莹莹盘委仆质撬棍曲线运动三男子身亲甚为慎脩实现树倒根摧水霤顺非挺擢通倅土匪讬始文章宿老无猜五鼎万钟诬误物象小节夜歇絶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