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箋牍的意思、箋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箋牍的解釋

[letter] 信劄

詳細解釋

文書。 宋 蘇轼 《答許狀元啟》:“忽承牋牘之臨,皆自聽聞之誤。”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五》:“ 宋 劉穆之 目覽詞訟,手答牋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箋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箋牍(jiān dú) 主要指書信或文書,具體指代書寫用的信劄、公文等書面材料。古代“箋”指寫信或題詞用的紙,“牍”則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簡,後泛指公文或書信。


二、詳細解釋與曆史來源

  1. 文書與信劄
    最初指代官方或私人往來的文書,如宋代蘇轼在《答許狀元啟》中提到“忽承牋牘之臨”,即指收到對方的書信。明代胡應麟的著作中也提到“手答牋牘”,描述處理文書的情景。

  2.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可形容文章或言辭的條理清晰、格式整齊,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主流仍指具體的書信或公文。


三、用法與示例


四、發音與常見誤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蘇轼文集》等典籍,或查閱、5、7中的引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箋牍》的意思

《箋牍》是一個多義詞,主要有兩個意思:

一是指用指甲或鐵筆在竹木或竹簡上寫字的工具,類似于現代的鋼筆或鉛筆。

二是指已經寫好的文字,泛指文件、文書。在古代,人們把文件和文書稱為“箋牍”。

拆分部首和筆畫

《箋牍》的部首分别是“⺮”和“牛”,其中“⺮”是指竹子的部首,表示與竹子有關,而“牛”是指牛的部首,表示與牛有關。

《箋牍》的總共有14畫,其中“箋”有11畫,“牍”有3畫。

來源

《箋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綢缪》一詩中,意為用麻線系着竹籤将内容記下來。

從古至今,《箋牍》一詞一直沿用至今,并且隨着時代的發展,其意義也逐漸擴大。

繁體

在繁體字中,《箋牍》分别寫作「箋」和「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箋牍》在古時的寫法是「箋」和「牘」。其中「箋」的上面有一個「⺮」字旁,表示與竹子有關;「牘」的上面有一個「牛」字旁,表示與牛有關。

例句

1. 他用一支細竹做成的箋,在上面寫下了他的思考和感悟。

2. 這些古老的箋牍記錄了古代文化的傳承與積澱。

組詞

1. 筆記

2. 簿冊

3. 文件

4. 簡牍

5. 文獻

近義詞

1. 文獻

2. 文件

3. 簿冊

4. 記錄

5. 紀實

反義詞

1. 空白

2. 未記載

3. 空缺

4. 未填寫

5. 無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