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而政績優異。《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鄭玄 注:“聽,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按,廉善……廉辨之‘廉’均應作‘察’字解,義為考察、查訪。見 清 黃生 《義府·廉》。然舊訓沿用已久,不可廢。 唐 元稹 《邵常政内侍省内谒者監》:“或扈從於艱難之際,或服勤著廉善之名。宜序班資,用優階秩。”
"廉善"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複合詞,主要用于形容官吏的品德,強調其兼具廉潔與善行。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廉"的含義
•本義:指棱角、方正,引申為品行正直、不貪不占。《說文解字》釋:"廉,仄也",段玉裁注:"廉,棱也。引申之為清也、儉也、嚴利也。"
•核心特質:清廉、公正、不苟取,是古代官吏考核的核心标準之一。
"善"的含義
•本義:吉祥、美好,引申為善良、德行高尚。《說文解字》:"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
•核心特質:指行為合乎道德,施政仁厚惠民。
"廉善"的合成詞義
指官吏既保持廉潔自律,又能推行善政、造福百姓,是古代對官員品行的最高評價之一。如《周禮·天官·小宰》載:"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六曰廉善。" 鄭玄注:"廉善,善其事,有辭譽也。"(意為官吏行事完善,聲譽卓著)。
《周禮》中的制度依據
"廉善"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小宰》,作為考核官吏的"六計"(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之首,代表對官吏德才兼備的要求。其核心是"既廉且善",即廉潔與政績并重【《周禮·天官·小宰》原文】。
曆代注疏中的闡釋
•唐代賈公彥疏:"廉善者,既能不濫,又善其事。" 強調廉潔是基礎,善政是目标。
•清代孫诒讓《周禮正義》:"廉善,謂其行端而事治也。" 指出品行端方與治理成效的雙重标準。
其他典籍用例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論吏治時提及:"為官須廉善并行,廉以律己,善以及民。" 進一步深化了"廉"與"善"的實踐結合【《朱子語類》卷一百八】。
在當代語境中,"廉善"仍被用于描述公職人員的理想操守:
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清廉而良善",強調道德與能力的統一【《漢語大詞典》"廉善"詞條】。
古代經典
•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學術研究
王力《古代漢語》對"廉"的語義演變分析,及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對"六計"制度的解讀,均佐證"廉善"的曆史内涵【王力《古代漢語》第四冊】。
“廉善”是中國古代官吏考核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背景:
“廉善”指為官者需具備廉潔正直的品行和優異的政績。其中:
出自《周禮·天官·小宰》的“六廉”考核體系: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此處“廉”為考察之意,但後世逐漸演變為以“廉潔”為核心标準。
古代“六廉”體系對當代幹部選拔仍有借鑒意義,尤其在:
保傅鼈岩步犁禅家産褥次卷打博彈禁大雀達照斷見隊典獨醉翻詞伏伏臘臘拂杓拊絃垢誤海陸好樣的韹韹患至呼天浣濯夾廁犗特井底蛙軍列闶闳老俵銮駕隊子陸皮面陽覓索耐心難捱内耗皮草行平民習藝所剖蚌求珠千古不朽前引情天孽海窮頭燒焊釋口史例時屯試弦歌四則綏甯貪騃塗龜橐爚歪物件無挂無礙無名火氣誣陷箫吹小日子吸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