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王子猷 、 子敬 俱病篤,而 子敬 先亡…… 子敬 素好琴,﹝ 子猷 ﹞便径入坐灵牀上,取 子敬 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 子敬 ,人琴俱亡!’慟絶良久,月餘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尝抱人琴俱亡之惧,逢人即詔之学韵。” 鲁迅 《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现在 柔石 的遇害,已经有一年余了……所谓‘人琴俱亡’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亦作“ 人琴两亡 ”。 唐 张说 《为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伤心几何。人琴两亡,命也命也。”《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丹壑非昔,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亦作“ 人琴俱逝 ”。 清 王鹏运 《彊村词序》:“人琴俱逝,赏音闃然。”亦省作“ 人琴 ”。 唐 刘禹锡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重题》诗:“人琴久寂寞,烟月若平生。” 宋 刘克庄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词:“细思二十年前事,叹人琴,已矣俱亡。” ********* 《题诸真长<病起楼图>》诗之二:“痛绝人琴又一春,市楼诗梦久成尘。”
“人琴俱亡”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此成语不仅体现中国古代文人重情重义的传统,还通过“琴”这一意象,隐喻知音难觅的孤独感,成为文学中表达生死离别之痛的经典符号。
词语解释:
《人琴俱亡》一词原指一个人和他所喜爱的事物同时失去,形容人陷入极度悲伤和孤独的境地。
拆分部首和笔画:
人(人字旁;2画) 琴(玉字旁,2画) 俱(人字底,7画) 亡(亠字头,3画)
来源:
《人琴俱亡》这个词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诗《琐忆》:“人琴俱亡,犹继泣血哀。”其中用来形容人对琴的依恋之深。
繁体字:
人琴俱亡(人琴俱無)
古时候汉字写法:
人琴俱亡(人琴俱亡)
例句:
他遭受这么多的挫折和失败,感觉整个人琴俱亡。
组词:
人心俱死、物与人亡、百废俱兴
近义词:
人琴两失、人没琴亡
反义词:
人琴两全
阿非利坎人白白倍偿辨察徧循避寒不费吹灰之力长铗归来钞击崇峻槌轮楚重瞳丹赤断头香朵罗梵花罚直风雪夜归人辐射能钢刀布轨忒汉经厂合表淮渎画面冱涸讳疾监涖极呼急溜溜来料加工冷漠零七碎八隆窊马嚼铁慢駡马蚁草妙华目生纳宝牌坊攀髯萍飘酦醅倩娘碁会秋芜三拜九叩哨弁审判设心恃众搜索枯肠搜择苏坐堂戺探寻铁衣郎枉讼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