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魄的意思、欺魄的詳細解釋
欺魄的解釋
古代用以求雨的土偶。《三國志·魏志·常林傳》“ 旹 弟 靜 紹封”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夫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壽為欺魄,夭為鳬沒,身淪有無,與神消息,含悅陰陽,甘夢太極。”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始見類欺魄,寒暄粗酬接。”
詞語分解
- 欺的解釋 欺 ī 詐騙,蒙混:欺騙。欺詐。欺哄。欺瞞。欺誣。欺诳。欺蒙。童叟無欺。 壓迫,侮辱:欺負。欺侮。欺壓。欺淩。欺生。欺善怕惡。 筆畫數:; 部首:欠; 筆順編號:
- 魄的解釋 魄 ò 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魂魄。丢魂落魄。魂飛魄散。 精神,精力:魄力。氣魄。體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滅時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筆畫數:; 部首:鬼;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欺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欺魄(拼音:qī pò)指古代用于求雨的土偶,通常被塑造成鬼怪或奇特的外形。這一解釋在《漢典》《列子》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二、文獻與用例
-
《列子·仲尼》中的描述
文中提到“見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形容南郭子的樣貌如同欺魄般怪異,難以交流。此例表明該詞可用于比喻人的呆滞或詭異狀态。
-
王安石的詩句引用
宋代王安石在《再用前韻寄蔡天啟》中寫道:“始見類欺魄,寒暄粗酬接”,以欺魄比喻初次見面時的疏離感。
三、文化背景
欺魄作為求雨儀式中的道具,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其鬼怪造型可能與驅邪、通靈等巫術信仰相關。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土偶、鬼俑
- 關聯詞:勾魂攝魄、驚魂喪魄(形容精神狀态的詞彙)
“欺魄”本義為求雨土偶,後引申為形容怪異、難以溝通的人或事物。其用法多見于先秦至唐宋文獻,兼具實用與文學隱喻功能。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列子》《三國志》裴松之注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欺魄》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欺魄(qī pò)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欺騙、欺侮别人的魂魄。魄指人體的精神之一,傳統認為人的魂魄分為魂和魄,其中魂指生前的精神,魄指死後殘留的精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欺魄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欠(qiàn)部,右邊是鬼(guǐ)部。欠部是由三個筆畫組成,鬼部是由八個筆畫組成。
來源
《欺魄》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劉宋孝武帝劉義隆創作的《歧路滅魂怨女謠》。
繁體
《欺魄》的繁體字為「欺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繁簡之别,所以《欺魄》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一直以來都是個欺魄之徒,經常欺負弱者。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欺魄者最終都會受到報應。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欺魄者、欺魄行為、欺魄行徑、欺魄行動、欺魄罪等。
近義詞:欺詐、欺騙、詐騙、欺淩等。
反義詞:寬容、守信、守法、正直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