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欺魄的意思、欺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欺魄的解釋

古代用以求雨的土偶。《三國志·魏志·常林傳》“ 旹 弟 靜 紹封”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夫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壽為欺魄,夭為鳬沒,身淪有無,與神消息,含悅陰陽,甘夢太極。”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始見類欺魄,寒暄粗酬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欺魄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使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欺"字本義為欺詐、壓迫,《說文解字》釋為"詐也",引申有淩駕之意;"魄"指依附形體的精神體,《左傳》注疏稱"魄謂形也"。兩字組合後構成偏正結構,原指被壓制或受蒙蔽的精神狀态。

二、文獻釋義 《列子·仲尼》記載:"見南郭子,形若欺魄",張湛注疏解釋為"欺魄,土人也,一說作'欺迫'",此處指代土木制成的傀儡人偶,形容精神恍惚如木偶的狀态。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補充:"欺魄者,蓋假借為'僛',謂醉舞欹斜之貌",引申形容失去自主意識的行為表現。

現代《古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将其訓釋為:"①受蒙蔽的魂魄;②比喻喪失自主意識的傀儡"(來源:第3版第2876頁)。該詞在《莊子》《淮南子》等子部典籍中多用于哲學語境,指代受外物操控的精神狀态。

三、詞性演變 作名詞時保留本義,作動詞時見明代《字彙》"欺魄,猶言欺心",指自我蒙蔽的心理過程。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強調該詞在宋明理學中的特殊用法,常與"本心"概念對舉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欺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欺魄(拼音:qī pò)指古代用于求雨的土偶,通常被塑造成鬼怪或奇特的外形。這一解釋在《漢典》《列子》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二、文獻與用例

  1. 《列子·仲尼》中的描述
    文中提到“見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形容南郭子的樣貌如同欺魄般怪異,難以交流。此例表明該詞可用于比喻人的呆滞或詭異狀态。

  2. 王安石的詩句引用
    宋代王安石在《再用前韻寄蔡天啟》中寫道:“始見類欺魄,寒暄粗酬接”,以欺魄比喻初次見面時的疏離感。


三、文化背景

欺魄作為求雨儀式中的道具,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其鬼怪造型可能與驅邪、通靈等巫術信仰相關。


四、相關詞彙


“欺魄”本義為求雨土偶,後引申為形容怪異、難以溝通的人或事物。其用法多見于先秦至唐宋文獻,兼具實用與文學隱喻功能。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列子》《三國志》裴松之注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采衛蒼神昌盍風塵漲重山複水粗缞斬打關節釘帽額額匪遑浮香胳胝兒估價和僦和泰潢治會門虺韡護腿棘鈎進告靜意進來疾駛舊我酒隱拒戰抗原趷蹬蹬來電朗俊掠奪累累如珠離垢地流吹聾盲門豹門貼彌羅某某牧地泥炭暖暾片瓦無存頻婆果撲掩千佛土清埽求化善眉善眼生本聖則思尋體薦刓方爲圓違谏峽江纖冗曉夢校尉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