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天之賞賜。 南朝 梁 沉約 《南郊恩诏》:“朕肅膺乾貺,君臨率土。”
“乾贶”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乾”和“贶”兩部分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乾”本義為八卦中的天卦,象征陽剛、天道;後引申為“上天”或“自然的主宰”。“贶”出自《說文解字》,意為“賜予、恩惠”,《詩經·小雅》中亦有“贶我百朋”的用例,表示饋贈。
組合後的“乾贶”指“上天的恩賜”或“天道所賦予的福澤”,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宗教語境。例如《宋史·禮志》記載祭祀文中“仰承乾贶”,即表達對天賜祥瑞的敬謝。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代哲學、禮儀文化時仍具學術價值。需注意,“乾”在簡化字中常寫作“幹”,但“乾贶”作為固定詞彙,需保留原字形以區别詞義。
“乾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n kuàng(“乾”讀陽平聲,“贶”讀去聲),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乾”指八卦之一,象征天();“贶”意為賞賜、恩賜。合起來表示“上天給予的賞賜”,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天賜福澤的敬畏或感恩。
語源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南郊恩诏》:“朕肅膺乾贶,君臨率土。”,意為帝王承受天命的莊嚴宣告,強調君權神授的思想背景。
現代使用
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化讨論中,如研究古代祭祀、天文曆法等領域。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朝文獻。
白鳳凰碧洞比利時冰棍冰玉逼歲長檐車超曠成日家侈盛殚精極慮叨賴冬蟲夏草敦譬二義惡徒發身腐語膚劄告言桂客恒業患禦謇謇驕闇攪撩假虛叽叽咯咯津樓金銮視草金硯雞生鵝鬥蹶穴君山考館類丑礫岩茅菴俛仰迷離惝恍鬧羊花内台屏祗譜曲膳房傷惋傷心疾首聖期呻鳴鼠矢殊翁私告遡波襚斂太清宮天報推濤作浪晚霞五鬼術小旦